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上學時學的知識能滿足工作生活的需求嗎?本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4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工作后保持學習熱情,56.9%的受訪者覺得有助于探索更多領域,挖掘個體潛能。
南京淘寶店主陸柯本科和研究生學的分別是英語翻譯和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后從事了與專業不同的工作,所以工作后也一直在學習,目前自己做設計,是自由插畫師。
00后王天華說,大學之前接觸的更多的是應試知識,大學后接觸的東西更具有專業性。但是,現實中依然會遇到很多沒有學過的知識,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學習。同時,她感覺,大學生可能對于工作上一些與法律、社保、公積金等相關的知識比較欠缺,學校也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需要自己了解。
互聯網公司員工張捷說,如果離開了學校就不學習了,步入社會后就很難成長。所以,她建議如果工作單位沒有給員工開設培訓課程,就需要自己有學習的意識,否則容易掉隊,沒辦法跟著整個團隊一起前進。
“我現在堅持在網上每天學習兩個小時,攝影、設計、商業類的知識都學,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儲備”。陸柯表示有兩個方面的動力推動著她不斷學習,“一是源于對自身感興趣領域的濃厚好奇心。我渴望深入了解并精通那些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挑戰自己,獲得新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愉悅和滿足。另一方面,這種持續學習也受到對未來的焦慮感的影響。對于未知的未來,學習是一種提前準備的方式,能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工作后依然保持學習的熱情,57.6%的受訪者認為能夠精進專業,助力職業發展,56.9%的受訪者覺得有助于探索更多領域,挖掘個體潛能,54.0%的受訪者認為能夠豐富精神世界,提升自我修養,51.0%的受訪者覺得能幫助應對社會變革,跟上時代變化。
90后尚筱筱說,不斷學習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審美、修養、談吐都得到提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才能刺激自己成長。盲目自信,守著自己那一片小天地,是比較危險的。
尚筱筱小時候就想學一門樂器,但迫于家庭條件的限制一直沒能學成。工作后,她利用周末的時間報班學習了彈奏尤克里里,還因此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經常一起去參加音樂節,看演出,生活變得更精彩了。
王天華遇到感興趣的或者感到困惑的東西,就會第一時間去了解它、學習它。“我之前對說唱非常感興趣,想嘗試自己寫歌,就去學習了一些關于作詞和編曲方面的知識。最近因為對實習單位的工資和稅款問題很困惑,也會去學習相關知識”。
張捷說,科技在不斷進步,職場也在不斷變化,持續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將有助于提升就業競爭力,保證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終身學習,個體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2024年我很焦慮的那段時間讀了史鐵生的書,頓時有一種找到了答案的感覺。我覺得不學習很難真正‘向外走’。”陸柯說,一個人站在原地就會打轉,一直內耗,讀書幫助她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
此外,工作后保持學習的熱情,45.6%的受訪者覺得能拓展視野,更加從容自信,40.7%的受訪者覺得可以學習新技能,豐富健康生活,38.7%的受訪者認為能破除迷茫,緩解焦慮,30.3%的受訪者覺得有助于拓展個人社交圈子,28.7%的受訪者認為能發展興趣愛好,保持積極心態。
尚筱筱認為,越是處于快節奏的生活中,越要保持學習的習慣,不能把自己淹沒在一堆瑣事中。多些興趣愛好,更能幫助自己調節心態,勇于面對挑戰。“大家都在學習,營造出了學習的氛圍,可能就會相互影響,讓大家都變得更好。你向我學習一下,我向你請教一下,也會促進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受訪者中,20.0%的受訪者是在校生,76.8%的受訪者是在職者,1.6%的受訪者是已退休人員,1.6%的受訪者是其他人員。00后占22.6%,90后占46.8%,80后占24.6%,70后占4.8%,60后占1.2%。
(包鋆麗對此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陸柯、張捷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