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我們要開采,大力度開采。”在就職演說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用這句口號概述了他的能源政策,并在上臺首日簽署了一系列相關行政命令:從再度退出《巴黎協定》到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從重新開放在受保護地區進行油氣開發再到削減對生產電動汽車的激勵政策……當下,關于未來4年美國氣候政策迎來第三次反轉的討論愈發激烈。不過,在一些氣候專家看來,美國能源和氣候政策已形成一個復雜且龐大的體系,并不容易發生迅速轉向。與此同時,曾經對實現綠色目標十分堅定的歐洲也出現一些“開倒車”的做法。在此背景下,全球綠色目標的實現將面臨更復雜的阻礙,不少國際媒體和氣候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新興經濟體。
超過1100名美國環保署員工或將被解雇
近日,美聯社就特朗普首批氣候與能源政策要點進行了梳理,其中位于首位的就是退出《巴黎協定》。2020年11月4日,美國首次正式退出《巴黎協定》。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國總統首日便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將重新加入該協定。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當天又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將再次退出這一協定,此次退出將于2026年1月27日生效。
全球環境與發展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尼·達斯古普塔擔憂地表示:“退出《巴黎協定》并不能保護美國人民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反而會讓中國和歐盟在蓬勃發展的清潔能源經濟中占據優勢,同時減少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睋都~約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已經警告超過1100名美國環境保護署員工,他們可能隨時被解雇。美國有關人士擔心拜登政府任內實施的《通脹削減法》推動的清潔能源投資以及創造的數十萬個工作崗位將受到影響。
特朗普政府的第二項能源政策要點是宣布了“國家能源緊急狀態”,承諾“解放美國能源”,鼓勵擴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與此同時,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將“能源資源”重新定義為“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地熱能和水電”,明確排除了風能和太陽能。此外,他命令聯邦機構停止簽署和發放所有新風電項目的租約和許可證,撤銷電動汽車“強制令”。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這些消息讓美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感到“興奮”,但也許并不會帶來開采熱潮。業內人士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升是開采量大幅增加的先決條件,而這與特朗普的目標背道而馳,即通過降低能源成本來遏制通貨膨脹。如果企業不確信他們能從更多的燃料開采中獲利,就不會在生產上進一步投資,尤其是在當下美國石油及天然氣生產水平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情況下。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2024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在此前6年中生產了比任何國家都多的原油,2023年平均每天生產1290萬桶,打破了2019年的歷史紀錄。美國天然氣生產在過去10年中也持續增長,并在2023年達到近1035.3億立方米的峰值。
正因如此,一些美國能源專家也對特朗普描述的美國“能源供應不足”現狀表示質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未來實驗室高級主任加里·德克斯認為:“美國目前的能源供應十分充足。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這是過去40年能源政策的延續!痹谒磥恚乩势盏恼嬲繕嘶蛟S是壓低油價,而非解決所謂的“能源短缺問題”。
據《紐約時報》報道,石油和天然氣企業十分歡迎特朗普關于促進管道建設的承諾,盡管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因為國會需要通過新立法,而反對者很可能會在此期間予以強烈抵制。
恢復曾經被擱置的石油管道項目困難重重,比如“拱心石XL”石油管道項目于2021年被拜登政府叫停,其關鍵組成部分已被拆除,曾經的開發商對于重啟這一爭議巨大的石油基礎設施項目沒有表現出興趣。
建設新的跨州管道更是棘手,比如作為美國天然氣儲量最豐富的州之一,賓夕法尼亞州在大選期間曾是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水力壓裂問題爭執不休的“戰場”。而據《紐約時報》報道,對于賓州來說,最大的問題并不是水力壓裂,而是地區內天然氣價格低,當地業內人士關心的不是如何生產更多天然氣,而是如何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以將便宜的天然氣運輸到新英格蘭地區、墨西哥灣沿岸等地,因為在那里天然氣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這種管道通常要跨越州界,不僅需要聯邦監管機構的支持,還需要其他州的地方社區和官員的支持。
這指向了在美國能源和氣候問題中另一群起到關鍵作用的主體——各州政府和官員。據英國《衛報》報道,在特朗普當選兩天后,加利福尼亞州便召開特別會議,探討“如何保護其進步政策免受新政府影響”,該州也正準備對總統環境政策“開倒車”的做法發起法律挑戰;紐約州在特朗普當選后幾周內就推出多項氣候法案,推動通過不依賴聯邦支持的方法來實現其氣候目標。除上述“藍州”外,一些從過去幾年的氣候項目中獲益的“紅州”和搖擺州也看重風能、太陽能及綠色產業的發展,比如威斯康星州的工會成員近日參與撰寫聯名信為新能源稅收減免辯護。
美國的能源和氣候政策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
這番景象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就有所體現。《環球時報》記者2018年12月曾赴波蘭卡托維茲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四次締約方大會(COP24)。此前一年,開始自己第一任期的特朗普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那次大會上,美國不僅沒有高層官員出席,也沒有設置國家展臺。不過,記者當時在大會現場看到,美國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官員、企業代表、非政府組織等參會,并在會場設置展臺,標語寫著“我們仍然在”。
特朗普政府的新政還涉及減少環境法規對能源開發的限制。其中一項命令規定,《瀕危物種法》不得成為能源開發的阻礙。幾十年來,該法一直是美國化石燃料行業面臨的監管障礙。環保人士警告,削弱該法律可能加速多個瀕危物種的消失,包括鯨魚和海龜。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宣布開放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用于油氣開發。該地區長期陷于法律訴訟和政治角力之中,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曾開放該地區油氣開發活動,2021年被拜登政府叫停。能源專家對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前景表示懷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能源領域專家德克斯稱,在最近一次北極鉆探租賃招標中,沒有公司提出投標,這表明油氣行業對該地區興趣不大。同時,學者們也對北極生態脆弱性表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紐約大學能源、氣候正義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室主任艾米·邁耶斯·賈菲做客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的一檔節目時分析認為,美國的能源和氣候政策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像是一艘承載著大量人員和設備的航空母艦,因此并不會像快艇一樣立刻轉向。正如在拜登過去4年的任期中的情況一樣,盡管政府采取了叫停部分石油管道建設等措施,但美國的石油開采實際上仍實現了蓬勃發展。
美國承諾向歐洲供應大量天然氣,“但承諾不是保證”
據美聯社報道,氣候專家警告稱,2024年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特朗普政府的氣候政策將加劇全球變暖的危機。另據法國《世界報》報道,該國綠色和平組織成員朱利亞德用“氣候的黑暗日子”形容美國的新氣候政策。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報道稱,特朗普承諾將向歐洲大量供應液化天然氣,這對該大陸疲軟的工業和希望擺脫俄羅斯能源的官員們來說是一個受歡迎的承諾,但“承諾不是保證”。美國減少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可能會對全球清潔能源市場造成沖擊、加劇市場波動并影響供應鏈穩定。美國叫停風電項目可能影響投資者對美國新能源產業的信心,并使其在全球清潔能源競爭中落后。
據法國公共電視臺報道,美國的氣候政策反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阿根廷、委內瑞拉、匈牙利等國可能會效仿,進而放緩本國的減排努力。不過,歐洲氣候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勞倫斯·圖比亞娜對此持謹慎態度。她認為,美國首次退出《巴黎協定》的先例表明,其他國家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進一步加強綠色轉型的承諾。
《世界報》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變化將使歐洲在能源安全和綠色轉型之間陷入困境。一方面,增加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有助于減少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化石燃料成本上升可能進一步增大預算壓力,影響歐洲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匈牙利和意大利可能會優先考慮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而非加速國內的綠色轉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歐盟外交官警告稱:“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需要極其小心,不要重蹈對單一國家能源依賴的覆轍!
另一方面,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稱,歐洲最近也傳來了能源轉型的好消息。獨立能源智庫Ember的報告稱, 2024年,歐盟一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歐洲天然氣發電份額連續第五年下降。化石燃料能源已降至“歷史最低點”。Ember首席分析師克里斯·羅斯洛表示:“化石燃料對歐盟能源供應的影響力正在減弱!
令人不安的信號:美國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在美國政策反轉的背景下,多家外媒將目光投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明鏡》周刊刊文稱,美國反復無常的舉動意味著“外交上的尷尬”,從長遠來看,未來將掌握在那些發展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的國家手中!妒澜鐖蟆穲蟮婪Q,在將于2025年11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之前,各國需要制定更高的減排目標,以加強多邊氣候合作并彌補美國政策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其政策走向可能影響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方向。
國際能源署(IEA)去年的報告稱,中國將在未來6年引領綠色能源的蓬勃發展,預計到2030年,全球近60%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來自中國。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如果用兩個詞來總結這一趨勢,那就是‘中國’和‘太陽能’!薄妒澜鐖蟆房姆Q,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市場的角色愈發重要,可能成為維持國際氣候行動的重要支柱。
但值得強調的是,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對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美聯社報道稱:“這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再參與實現減排目標的努力,也不會履行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任何財政承諾!泵绹杂膳芍菐臁懊绹M步中心”刊文稱,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并不反映該協定的失敗,而是標志著“美國對領導力的放棄”,以及“在全球合作最為必要的時刻,孤立主義的明顯回歸”,同時還傳遞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即“美國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環球時報駐美國、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岳雯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單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