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賈驥業
記者胡寧
9月23日,一場主題為“潮起亞細亞”的開幕式宣告杭州正式進入亞運時間。開幕式上,宋韻之潮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開幕式的暖場表演中,一群國風少年身著宋朝服飾,腳踢牛皮做的“鞠”,還原了宋朝時“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場景。杭州小學生吳澤軒就其中之一。
杭州市蕭山區文化館館長李萍回憶說,該區最開始報送的暖場節目包括細十番、河上龍燈等,均是傳統地方特色非遺文化,“宋韻蹴鞠”并不在其中。在后續的不斷優化調整中,李萍想到了蹴鞠,這項始于戰國時期,宋朝時風靡臨安的運動。作為現代足球的起源,蹴鞠是一項和體育賽事很“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到蕭山區居民最喜愛的體育項目,足球一定是熱門候選之一,當地也一直在大力推進校園足球運動。在蕭山遍布著多所足球特色學校,高橋小學和北干小學便在其中。“讓足球少年到亞運會開幕式上表演蹴鞠,這不就是一次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嗎?”李萍說。
為了更好的完成蹴鞠表演,李萍找到了高橋小學和北干小學的校長,兩位校長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個表演,既有競技運動的動感,又能體現宋韻文化的沉淀,同時還可以和現場的另一只少兒足球隊表演形成對話。”高橋小學校長吳新平認為“宋韻蹴鞠”的創意很好。
雖說蹴鞠是足球的起源,但二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蹴鞠的關鍵在顛球,而足球更考驗耐力。足球踢得好不代表蹴鞠玩的‘溜’。”為此,李萍特意請來了山東淄博的蹴鞠傳承人,講述蹴鞠歷史,展示蹴鞠技藝,一步、一腳地傳授小演員蹴鞠腳法和技藝。
“能連續顛球8個以上,就可以通過初選進入蹴鞠表演隊伍。”憑著這個標準,李萍從兩所學校選了35名足球少年,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三年級。但上述標準對于表演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要求的是至少連續顛球200個以上。”
7月是杭州最熱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已經放假了,“宋韻蹴鞠”表演隊伍的小演員頂著炎炎夏日,聚集在高橋小學南江校區的體育館里,開始了表演前的集訓。
集訓選在了7:30至9:30和晚上7:00至9:00兩個時間段。悶熱的體育館里沒有空調,小演員的衣服濕了干、干了濕,僅有的幾臺電扇對當時悶熱的天氣也無濟于事。“大部分人還沒睡醒就跑過來訓練了,有的孩子因為天氣太熱、頻繁出汗被捂出了痱子,聽家長說孩子們因為訓練太累回家倒頭就睡……”帶隊老師應肖華非常心疼這群孩子。
“即使這樣,最開始選定的是誰,最后上場的就還是誰,一個人都沒換。”應肖華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在這群孩子身上,她看到了堅毅和團結。“他們很少抱怨,更多時候是在為自己打氣。”
為了表演更具有觀賞性,蕭山區文化館邀請了杭州市文化館的朱亞蓮老師進行舞蹈編排,他們特別設計了宋朝服飾,還專門從山東采購牛皮做的“鞠”。從足球到“鞠”,從體育運動表演到體育舞蹈表演,從穿運動裝到穿宋朝服裝……兩個月的集訓,孩子們在適應著各種改變,也完成著一項項突破。
“很多孩子甚至把‘鞠’帶回家加練。”帶隊體育老師童珊瑚把大家的努力看在眼里。她說,很多孩子最開始只能連顛七八個球,但還不到一周的時間,有的孩子就能連顛球500個以上。“甚至有四位同學都能與教練對顛,努力還是有收獲的。”說起這些,童珊瑚很自豪。
9月23日,亞運時間正式開啟,35名宋韻蹴鞠小演員們終于等到了表演的時刻。“站到場上,我緊張到腿發抖,害怕自己會失誤。”回憶起開幕式當天表演的場景,吳澤軒印象非常深刻。
連續下雨導致表演場地的毛氈被雨水浸濕了。“一跑進大蓮花,我的鞋就濕透了。”吳澤軒說,他們的鞋子只有薄薄的一層帆布,很容易被水浸濕。“但大家沒有抱怨,而是穿著被雨水浸濕的鞋子,整齊的站在通道處,等待一個小時之后的《夢想天堂》合演。
“演出效果很好。雖然有一個小朋友滑倒了,但他很快的站起來繼續跳。”應肖華認為這是孩子們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一次。回想起在開幕式上的演出,吳澤軒滿臉的喜悅和自豪。
“能到亞運會開幕式上進行表演,真的很激動。”吳澤軒從幼兒園開始踢足球,一直都想有一個大舞臺展示自己。“終于走出去了。”雖然表演結束馬上要踢區足球聯賽,但亞運會這個舞臺對吳澤軒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因為這次開幕式暖場表演,吳澤軒喜歡上了蹴鞠。“這個(指蹴鞠)玩的越久就越熟練,和足球相比,還能做更多的花式。”通過訓練,吳澤軒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長。“那種越練越好、越顛越多的感覺真好。”
在吳新平看來,“宋韻蹴鞠”不僅是一次表演,也是一次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很多孩子之前對蹴鞠文化并不了解,但經過這次表演,他們知道甚至愛上了蹴鞠,我們的教育目的也達到了。”
開幕式暖場表演已經告一段落,但蹴鞠并沒有在蕭山就此離開。李萍表示,他們計劃在高橋小學設立蹴鞠非遺傳承基地,結合學校的足球特色,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既然已經種下了種子,就要讓它生根發芽,將來還會有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