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與內容人的雙向奔赴,讓AI在影視級內容創作各個環節的滲透率持續提升。”9月3日,在“第二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技術賦能內容主題研討上,阿里大文娛首席技術官鄭勇分享了打造視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與思考。他介紹,AI與影視行業細分領域知識的深度結合,正加速打通影視工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AIGC時代下,影視行業應用級新技術的誕生,需要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只有經歷過片場無數次的溝通磨合,才能讓技術真正完美地服務于藝術創作。今年6月,阿里大文娛發布首個針對影視劇服飾造型設計而打造的AI垂類大模型——神力霓裳,主題研討上,鄭勇首次透露“神力霓裳”誕生的過程。
9月3日,第二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技術賦能內容主題研討上,阿里大文娛CTO鄭勇做主題分享。
一部30集以上的古裝劇,通常要200套以上的妝造圖,算上中間設計版本,總量接近1000套,如果由畫師手繪,每套妝造圖要耗費數小時。此前,業內已經嘗試用AI輔助設計,但目前市面上的文生圖AI模型生成效果還不夠精準,“比如角色的妝發、鎧甲、服飾中的腰帶和裙擺,和角色所處年代的服制都有偏差。”
鄭勇介紹,為了打造一個能為造型師精準生成素材的AI大模型,阿里大文娛技術團隊深入劇組,在片場廣泛調研了造型師們的需求,打磨出了大模型第一版生成結果,并讓造型師們反饋試用的感受,數月內收到了眾多造型師的反饋,“有的說整體形制還可以,但材質簡單缺少層次;也有的說希望增加些現代審美和創新。”
AI妝造大模型“神力霓裳”生成的唐仕女妝造圖
鄭勇說,造型師們的反饋為大模型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方向,從文化概念和美學角度加深訓練,最終打磨出了這款AI妝造大模型。目前,“神力霓裳”包含造型設計、妝發設計和紋樣設計三大功能,造型師在設定朝代、性別、身份等條件后,輸入相關提示詞,2分鐘就能獲得造型圖片。“目前大模型可以生成唐、宋多個朝代和民國時期的角色妝造,涵蓋了官服、仕女服、舞女服、異族服等多種造型款式。”
不只前期籌備,在虛擬拍攝環節,阿里大文娛也在努力打通技術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以往劇組虛擬拍攝不僅前期資產制作周期長,現場調試也需要很長時間,且只能單機位使用,甚至經常出現屏幕不符合攝影機要求的情況。
2019年,阿里大文娛開始布局虛擬拍攝,如今通過自研AI算法并持續優化,可以讓虛擬拍攝的現場調試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20分鐘。多場景的快速搭建、切換,也讓虛拍場次的拍攝效率提升35%以上,更多創作者愿意主動嘗試虛擬拍攝。
《清明上河圖》虛擬拍攝現場
此前殺青的《清明上河圖密碼》中,就有樹下雪景、日落湖邊等八大場景應用到阿里大文娛的虛擬拍攝方案,這些場景如果實地取景將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對此,該劇總監制陶昆曾表示,借助虛拍技術,相關場次的拍攝效率不僅顯著提升,真實的現場感也讓演員入戲更快、體感更好。
應用好這項新技術的關鍵,在于新技術團隊與傳統拍攝團隊之間的銜接配合,行之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團隊之間的高效協作,是提升拍攝效率的重要因素。陶昆說,“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優酷的技術團隊已經磨合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