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靜默而遼遠。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父親,雖然懦弱,但很會勞動,種地時,把什么都準備得盡善盡美。”作家路遙回憶父親時,曾這樣說過。“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厲,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還真是不好說。”莫言在《父親的嚴厲》里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你,千千萬萬遍!終其一生,父親都在影響著我們。他教會了我們正直、善良,也教會了我們勇敢、堅強……你的父親,教會了你什么?
“不怕吃苦,保持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2017年,我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武警戰士。初到部隊,甘南高原高寒枯燥的生活讓我有些不適應,思家的情緒經常情不自禁地涌上心頭。父親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寫信告訴我:“‘吃苦’其實是一劑良藥。你現在待的地方環境確實有些艱苦,但是,這樣恰恰能將你磨礪出來,只要你肯吃苦,我堅信你會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父親是一名退伍老兵,他曾一身戎裝,英姿颯爽,是我崇拜的英雄。小時候,我曾聽他講起在西藏服役的經歷。青藏高原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夏天強烈的紫外線把他們的皮膚灼傷,冬天大雪封山,新鮮蔬菜送不進來,他們就只能吃咸菜。父親說,那時候雖然日子苦,但是他們從未抱怨過,也從未退縮過。保家衛國,是中國軍人應有的忠誠和擔當。
去年提干的失利對我的打擊很大,父親反復給我來信,鼓勵我說:“今年提不上,明年咱繼續,我相信我兒子,一定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每當我身處困境,我總會想起父親。他如黑夜的燈火,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如今的我正向著這道背影追去,緊握著手中的鋼槍,努力完成一名軍人的使命。
“做個好老師,教書更育人”
記憶中,父親一直很嚴厲。他不僅是位嚴厲的父親,更是一位嚴厲的老師。父親教學的學校位于河南的一個貧困山區,大山連綿,交通閉塞,十里八村只有這么一個學校。那時候,學校的條件很艱苦,校舍簡陋,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到河邊的井里去挑,工資也不高,很多人都不愿意來這窮鄉僻壤。但父親來了,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一待就是幾十年。他的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所學,讓這些大山深處的孩子走出去、考大學。
父親是學校出了名的嚴師,就算最調皮的孩子也怕他,他的教學成績也是全校公認的。他教學有自己的方法,從不教學生們死記硬背。而是教他們解題思路和方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父親用學校僅有的一臺老式電子琴教孩子唱歌,讓貧瘠的生活多了幾分希望。
多年以后,我大學畢業,也成為了一名教師。我一直記得,到學校的路隔著一條河,每逢大雨,河水上漲。擔心學生們會遇到危險,一大早父親就會和學校的幾位老師早早地等在河對岸,背著學生過河。無數次,我都能看到父親在微弱的燈光下批改作業、備課、寫教案。
善良、樂觀、堅毅、敬業……這是父親教會我受用一生的品格。而今,父親已經退休了,我要繼續為他守護孩子們的夢想,看著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好老師。
“守護好萬家燈火,也是一種幸福”
父親是一名電力人,在我記憶中,他一直都很忙,所以我很少能見到父親。媽媽告訴我,父親和同事們是到各個地方建電廠、給更多的人送去光明,“點亮萬家燈火”這句話成為了幼小的我心中對父親職業的注腳。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騰飛,一條條電纜貫穿四面八方,不斷延伸的電力線路打通城市發展的能源動脈,父親的形象在我的心里也愈發高大。
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報了電氣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我加入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投身于我向往已久的電力行業。入職的前一天,父親語重心長地囑咐我好好干。
2019年12月,公司中標沙特智能電表項目,我被派到沙特推進項目執行。這是世界上單次部署規模最大的智能電表項目,是中國國家電網“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業務首次大規模進入海外市場,也是我第一次赴海外執行項目,我很興奮。父親說:“你比老爸走得更遠,已經可以到海外執行項目了。”言語中,他難掩自豪。
到了沙特,隨著項目推進,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計劃前來的管理和技術人員無法入境,我和現場很多同事臨時擔負起數倍于平時的工作量,放棄了所有假日,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保障項目按計劃推進。雖然辛苦,但我時常會想起父親的話: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醫者仁心,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
我的父親是廣東梅州五華縣轉水鎮黃龍村的一名鄉村醫生,36年來,他接診過的病人數不勝數。從青絲到花甲,我深知他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累,但他從沒有過半分抱怨。
我們的家鄉在轉水鎮黃龍村,交通極度不便,鄉親們看病非常難。看病還要自己撐著竹排,渡過五華河,到對岸的鎮衛生院,或者再坐車到縣醫院。閉塞的交通,導致很多人小病拖成了大病。1984年,父親從部隊退伍,回到了我們這個小山村。他目睹一位鄉親因搶救不及時而去世,深知家鄉父老身患疾病輾轉看病時的無助和絕望。于是,他決定放棄到縣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的機會,回到了缺醫少藥的村里當起了村醫。這么多年下來,他幾乎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戶戶。只要鄉親們需要,不管刮風下雨,無論白天黑夜,父親隨叫隨到。他還一直堅持為特困戶、低保戶、殘疾人免費治療。
父親有很多次離開村子的機會,但是他不肯。他總說,他不能走,鄉親們需要他。他對鄉親們看病的執著,讓我從小就有了救死扶傷的夢想。畢業后,我來到了五華縣中醫院,成為了一名護士。業余時,我會回到黃龍村衛生站,給父親打打下手。雖然縣城農村來回奔波有點辛苦,但我的內心卻非常充實快樂。父親用行動教會了我仁心仁術,這是我一輩子的財富。以心為燈,我們愿作生命的守護者。
男人本剛,為父則柔。再累,他們也常常是一句“爸爸不累”。我們無法攔住催他們變老的時光,但我們知道,無論何時,爸爸對我們的愛,深沉如初,浩瀚不改。
爸爸,您辛苦了!您陪我長大,我陪您變老!
記者:李慧慧 蘇思怡(實習)
策劃:周偉 王岑予 楊月
通訊員:劉亞斌 陳春梅 張娜
設計、排版:鐘艾霖(實習) 董悅梁(實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
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浙江傳媒學院設計學院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