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月亮之上·太空藝術大展”在廣州啟幕。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供圖
中國青年網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 李川)在看到“嫦娥四號”探測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原比例模型的那一刻,來自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湯二村的共青團“童心港灣”農村留守兒童代表王興杰(化名)顯得異常興奮,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探月“神器”,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國的探月工程以及全人類的探月歷程,對王興杰而言,這次經歷令他受益匪淺,開啟了遙望星空的大門。
而在這一天,給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湯二村共青團“童心港灣”留守兒童代表梅曉婷(化名)留下深刻印象的則是中國女航天員劉洋所分享的關于太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那神奇、有趣的太空經歷令梅曉婷津津樂道,也在她的心中埋下立志探索宇宙的好奇種子。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童心港灣筑夢天河。12月18日,以人類探月航天歷程為主題的“月亮之上·太空藝術大展”在廣州市天河區海心沙展覽館啟幕,來自廣東省興寧市湯二村共青團“童心港灣”的8名留守兒童應邀參加。
這是一次超乎想象的展覽。大展以沉浸式虛擬現實的形式,再現了浩瀚神秘宇宙空間,展示人類探索太空歷程,凸顯中國航天取得的豐碩成果,穿越時空、多角度引領觀眾體驗太空漫游的無限激情。據悉,此次大展將從12月2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并持續至2020年4月5日。
孩子們圍著“嫦娥四號”探測器,充滿好奇。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月球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由于月球的空間位置獨特、潛在資源豐富,是研究生命的起源與演化、人類生存環境的演變和地月系統的重要對象,已成為人類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和宇宙空間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和前哨站。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項啟動、2007年10月發射嫦娥一號以來,先后實施了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
2018年12月,在嫦娥四號第二次發射任務中,嫦娥四號探測器于今年1月3日順利在月球背面著陸,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
2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批準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為“天河基地”。
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曾強調,“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
12月18日,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走進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聆聽孩子們對于制作火箭的介紹。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在太空藝術大展開幕式上,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中國實施探月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劉繼忠表示。
在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向孩子們生動分享在太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在3000平方米的展廳,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奮斗60多年的探月航天探索之旅,從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角度,展覽全方位講述了人類探索地球外層空間的技術突破和艱難歷程。
為呈現出藝術大展恢弘的效果,實現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沉浸式體驗,主辦方特邀意大利頂尖多媒體設計團隊,運用Matrix X -Dimension技術為展覽打造巨型360°高清環繞立體沉浸式體驗廳,并根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以及美國NASA提供的權威影像數據,用VR、AR等交互體驗技術,讓觀眾進入虛擬現實的星際世界,體驗從宇宙到天文學歷史、再到藝術享受的難忘旅程。
其中,中國探月航天特色專區,展現了新中國自成立到現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從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完成首次載人飛行,再到嫦娥一號成功奔月,樹立了中國航天的三座里程碑。而嫦娥四號任務更是完成了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這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同時也宣示了我國探月和深空探測工程將走得更遠,水平更高,邁向世界航天強國的步子也更加扎實。
對此,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表示,航天科普知識是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有助于增強青少年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科技素養。
“航天精神是我國當代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豐厚的人文紅利,有助于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杜柯偉表示,本次展覽聚焦航天,融合中西,橫跨科技、教育、文化等人文交流重要領域,是非常難得的高水平人文交流活動,是值得積極推廣和充分利用的高端平臺,是推動航天領域中外人文交流的一項開創性工作。
在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與孩子們在一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供圖
在開幕式上,應邀來自于廣東、廣西兩地的“童伴媽媽”代表,來自廣東梅州地區的8位留守兒童代表,以及來自四川、廣東、廣西、河北、江西等 12 個省的共青團“童心港灣”項目辦工作人員,駐足于月球車、探測器模型前,認真聆聽中國探月工程的發展歷程,并戴上VR眼鏡體驗虛擬現實的星際太空。
來自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指揮村的“童伴媽媽”代表韋柳鮮感到無比激動和震撼。
“通過了解,我感覺到全身充滿自信和知識的力量,我應該把這些力量帶回去傳給村里的孩子們,讓他們對未來有夢想、有信心,積極向上,好好學習。”韋柳鮮覺得,幸福要奮斗,夢想要追逐,對于農村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嫦娥奔月公司總經理許興利,廣州市越秀區常務副區長郭環等嘉賓與孩子們一起發射火箭。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面對豐富多彩的硬科技文化盛宴,對于“童伴媽媽”和留守兒童而言,這是難忘的一課,也是開展好共青團“童心港灣”工作、培養信心信念的重要動力。
對此,共青團“童心港灣”全國項目辦負責人、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表示,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共青團廣東省委聯合嫦娥奔月公司等方面共同開展的“月亮之上·太空藝術大展”情牽“童心港灣”公益活動,讓共青團“童心港灣”選派的廣東農村留守兒童代表近距離感受探月航天科技魅力,有助于進一步探索、豐富共青團“童心港灣”勵志教育等服務功能,深化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方式內容,為推進少年兒童理想信念教育和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等勵志教育搭建一個獨特的、有魅力的公益平臺。
月映童心,播種希望。共青團“童心港灣”項目走進“月亮之上·太空藝術大展”廣州首站,走進中國探月工程,為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了了解人類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的窗口,也將激勵他們心懷夢想、發憤學習、奮力拼搏,在心底扎下奮斗航天夢、實現中國夢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