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陳榮超、楊玉仙夫婦在家中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李川)69年前,他們是解放軍62軍的戰士,恰風華正茂,為解放雅安浴血奮戰;30年前,他們從崗位上退休,在花甲之年懷抱初心,開啟了一段偕行希望工程的路途;19年前,他們重返雅安,在古稀之年用歷經10年存夠的20萬元捐建一所希望學校;而今,在希望工程啟動30年后的今天,他們又在耄耋之年踐行“三年計劃”,將愛心繼續傾注進希望工程。
他們是陳榮超、楊玉仙夫婦。風華正茂時,他們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為革命事業傾力奉獻40載,雪鬢霜鬟時,他們省吃儉用捐資助學,為希望工程播撒愛心30年。
陳榮超、楊玉仙夫婦與希望工程的故事,還要從1989年講起。
1989年,正是希望工程發起實施的日子。
那一年,在革命崗位上工作了40年的陳榮超、楊玉仙剛剛退休。
“感恩黨,感恩解放軍,感恩人民,我們想繼續我們的初心。”懷著感恩的初心,陳榮超最初和老伴兒楊玉仙商量資助家境貧困的失學孩子,但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條關于希望工程的公益廣告,改變了二老的想法。
那是一張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眼神中流露著對于上學的渴望。
陳榮超、楊玉仙被深深觸動了,他們決定捐建一所希望學校,讓更多家境貧困的孩子受益。
“我們一了解,捐建一所希望學校,個人至少需要捐資20萬。20萬,對于我們而言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陳榮超回憶說。
工作40年,陳榮超、楊玉仙辛苦攢下的存款也不到10萬元,距離20萬元,還有著巨大差額。
然而,既然下定了決心,陳榮超、楊玉仙沒有動搖、退縮。“再苦再累也要把學校建起來。”楊玉仙說道。
近日,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予陳榮超、楊玉仙“突出貢獻者”榮譽證書。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攝
從那時起,本該頤養天年的寬裕生活,因為省吃儉用攢錢,變得異常拮據。
面對每月幾百元的退休工資,為了加快存錢速度,陳榮超應聘到一個鄉鎮企業,賺著每天4元錢的工資,楊玉仙則返聘原單位5年,一點一點存起愛心款。
“存錢不容易,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能不能實現這個心愿,也沒對別人講。”楊玉仙說,那時去上班,就是帶個饅頭就咸菜,大人的衣服改小了再給孩子們穿。
對于陳榮超、楊玉仙夫婦的“摳”,無論是同事朋友,還是鄰里親戚,雖看在眼里,卻始終無法理解。
而這一切,只有兩位老人心知肚明,他們為的是一個藏在心底的愿望。
攢夠20萬,對于陳榮超、楊玉仙而言,這的確是一場意料之中卻又意想不到的持久戰、攻堅戰。
意料之中,是因為20萬元數額巨大,需要積沙成塔;意想不到,是因為積攢的過程曾遭遇幾次“困境”,差點功敗垂成。
陳榮超將其總結為“三個難關”。“一是因為數額巨大,那么多錢怎么來,我們想了很多方法去解決。”陳榮超說,另兩個難關則來自于家庭的變故。
20世紀90年代中期,陳榮超、楊玉仙夫婦兒子因病下崗,秉持著“大家小家都要顧”的原則,兩位老人從自己身上擠出生活費用來補貼照顧孩子,既幫助孩子治好病,又找了臨時工作,接濟他們渡過難關。
1999年,20萬元終于勝利在望。然而,這一次,陳榮超突發大面積心梗,倒在了病榻上。
臥病在床,虛弱的陳榮超叮囑照顧自己的老伴兒,不許取出存給希望工程的款項,并留下了人生第一份遺囑:遺產捐獻希望工程,遺體捐獻醫學研究。
陳榮超說,這是他作為一名老黨員的最后一筆黨費。
終于,經過一番搶救,陳榮超與死神擦肩而過,轉危為安。陳榮超說,他患病時曾感覺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病好后則要“不待揚鞭自奮蹄”。
閑暇時,陳榮超、楊玉仙會經常翻看孩子們給他們制作的相冊。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2000年,是雅安市解放50周年。對于這片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陳榮超、楊玉仙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稱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陳榮超回憶說,在解放雅安的戰斗中,他不幸染上惡性瘧疾,發熱時高燒不退,發冷時又全身抖個不停,是負責照顧他的老鄉何婆婆為他端水送飯、喂湯喂藥,經過悉心照料,硬是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對于老區人民的感恩之情,數十年沒齒不忘,也促使陳榮超、楊玉仙將心回饋。
于是,通過四川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四川省雅安市地方政府的協助,陳榮超、楊玉仙將首所希望學校選定在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一個偏遠的山區。
經過數月緊張施工,2000年10月,一棟1700多平方米的嶄新四層教學樓落成于邛崍山麓、青衣江畔。
落成典禮那一天,一個孩子抱著陳榮超哭泣道,“爺爺奶奶,今后我們再也不用在不避風雨的教室里上課了。”聽著孩子的哭訴,陳榮超、楊玉仙也是熱淚盈眶。
新學校命名為“晨陽希望學校”。陳榮超說,校名的寓意,其一是指早晨的太陽,代表希望,其二是取自陳榮超、楊玉仙的姓氏諧音,以作紀念。
完成了捐建希望學校的心愿,陳榮超、楊玉仙卻并沒有停下傾心傾力希望工程的腳步。時隔5年,兩位老人再次拿出剛攢夠的20萬元,在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捐建了第二所晨陽希望學校。
從2006年起,陳榮超、楊玉仙夫婦開始著手捐建愛心書屋。陳榮超說,“捐建愛心書屋周期不用等那么久,每攢夠兩三萬元就能建一個,我們會根據需要選購3000冊圖書。”
如今,在老少邊窮地區,在長征路沿線,陳榮超、楊玉仙已經捐建了39所愛心書屋。
而迄今為止,兩位老人已經累計捐資130余萬元,先后資助48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了播種希望,他們幾乎傾囊捐贈了一輩子的積蓄。
老區孩子們給陳榮超、楊玉仙寫了很多祝福卡片。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陳榮超、楊玉仙還不顧年邁定期回訪。今年8月,兩位老人剛剛返回蘆山晨陽希望學校一趟,去了解學校建設,獎勵優秀師生。
楊玉仙說,蘆山晨陽希望學校,自掛牌以來他們已經回訪了28次,位于烏蘭浩特的晨陽希望學校,也去過了十幾次。39所愛心書屋,他們回訪了20所,19年間,共獎勵教師90余名、學生600余名、學生家長100余名。
時光易逝。伴隨著希望學校和一座座愛心書屋的建成,是兩位老人漸趨年邁。
為了未來不留遺憾,2018年,已近90高齡的陳榮超、楊玉仙在黨的生日那一天制定了新的“三年計劃”,以迎接2021年建黨100周年。
“三年計劃”中這樣寫道:為四川涼山、甘孜和雅安等地八所學校捐建愛心書屋,計劃捐書約兩萬冊;回訪十四所建有愛心書屋的學校,獎勵讀書之星、優秀學生、書香家庭和模范家長;以“喜迎建黨100年,深情頌黨恩、堅定跟黨走”為主題,同學校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師生代表互動,用我們入黨60多年的親身經歷和大家交流;采用多種形式,在當地進行“我的家鄉誰解放、當好革命接斑人”的傳統教育……
陳榮超說,制定“三年計劃”的根本目的就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多年來,陳榮超、楊玉仙先后獲得中華慈善獎、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全國軍休系統先進軍隊離退休干部、北京榜樣等多項榮譽。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攝
如今,在陳榮超、楊玉仙夫婦與老區孩子們之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老人家里,珍藏著孩子們為老人制作的一本本相冊和一封封書信,照片上的鏡頭記錄著一個個溫暖的瞬間,書信上的文字則承載著孩子們的感恩和祝福。
一次,蘆山晨陽希望學校的孩子們來北京看望陳榮超、楊玉仙,特意從田地里摘了新鮮的棉花和野花,扎成花束送給老兩口。
看到野花很快干枯了,兩位老人就用塑料袋把花包了起來,“這是孩子們的心意,得好好保留。”陳榮超說。
難能可貴的是,陳榮超、楊玉仙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影響著兒孫們對于希望工程的了解和參與。
“我的兩個外孫女放假經常回來看我,我會帶著她們倆一起去看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楊玉仙說,孩子們在艱苦環境下依然渴望讀書、渴望知識的精神,讓外孫女深深為之感動。回家后,外孫女主動將自己積攢的零花錢寄過來,捐給希望工程,傳遞愛心。
如今,希望工程走過30年,陳榮超、楊玉仙夫婦也盡己之力投入、參與了30年。
今年1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寄語希望工程時強調: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讓廣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此,陳榮超、楊玉仙夫婦深有感觸。“前40年保衛國家,后30年播種希望,除了物質上資助孩子,更多是要做好傳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后繼有人。”陳榮超說,“在入黨申請書上曾有一句話: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