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 楊月)當堅硬冰冷的鋼筋混凝土、高樓林立的商圈社區、車流飛馳的高速交通與“兒童友好”相遇,任何剛強的城市建筑與空間都會變得柔軟起來。中國城市如何實現“兒童友好”賦能、彰顯未來價值——“兒童友好 中國實踐”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分論壇從實踐層面給出了中國方案。
近日,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女規劃師委員會與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辦了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兒童友好 中國實踐”分論壇。國際組織、地方政府、兒童機構、規劃設計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界專家,圍繞國際兒童友好城市的中國特色實踐、推動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發展的策略與路徑、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科學規劃與實施建議、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生態創建與機制創新、中國兒童發展的成長需求與城市管理等議題展開了精彩分享與研討。近200位嘉賓、代表共同為兒童友好賦能城市建言獻策。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提出“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指出兒童的福祉是健康人居、民主社會和良好管理的終極指標,兒童權利、兒童訴求應被納入城市和社區公共空間。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在主持“主題分享”環節時也提到,兒童是世界的未來,兒童在城市環境中的脆弱性,要求人們在規劃建設城市時對其給予特別的關心和關注。
作為主題分享嘉賓,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聯合國兒基會駐華辦事處衛生處處長Anuradha Narayan、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宗麗娜以及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吳曉莉,分別從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國家關注與實施路徑、聯合國兒基會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主張與實踐、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生態建構與中國兒童中心的理念及踐行,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兒童友好建構等維度,從理念友好、政策友好、策略友好、服務友好、環境友好與空間友好等視角切入,分享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國特色實踐經驗。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作主題分享。中國兒童中心供圖
有前瞻理念也有落地實踐,有艱辛過程也有可喜成果。分論壇上,聯合國兒基會駐華辦事處衛生處處長Anuradha Narayan、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與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王慧芳聯合發布了《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中文版)。專家們表示,在這本手冊的指導下,相信會有更多城市規劃建設者與兒童工作者更加明確如何從建設目標、原則與標準等方面實現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在中國的本土化落地。
對于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的本土化而言,這既是中國實踐的一次相互碰撞,也是中國經驗的一次相互借鑒。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在高端對話的尾聲提到,兒童事業不僅是兒童工作者或女性的職責,而且應該有更多人尤其是男性,關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與適宜兒童的公共空間塑造與設施建設。此外,他還談到城市高層建筑對兒童成長與發展的不利影響,認為高樓影響了兒童自由地游戲、活動,城市規劃者與建設者應注重這方面問題的解決。
如何關注?如何參與?如何建構?中國兒童中心黨委委員、學前教育部部長楊彩霞,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女規劃師委員會副秘書長鹿勤聯合發布《中國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倡議書》。從倡導兒童友好的發展理念、制定兒童友好的公共政策、配置兒童友好的服務資源、建設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構建兒童友好的參與機制、營造兒童友好的社會氛圍六個維度,全方位立體式提供兒童友好型城市建構的中國方案。與會專家認為,城市的建設需要穩固的地基,需要堅硬的鋼筋混凝土,更需要柔軟的內核為城市賦予溫潤與鮮活,“兒童友好”就是這份柔軟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