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雷山縣郎德苗寨,苗族群眾身著盛裝跳起苗舞,迎接各地游客。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韓玉)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二十七個國際消除貧困日。近日,記者跟隨“非遺+扶貧”主題采風團走進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等地,探訪當地非遺扶貧工作情況。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聽說石爬專老人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眻D為石爬專老人。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是武陵山區腹地一個苗族聚居村,因為交通閉塞,群眾生活長期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十八洞村時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工作總方針,由此拉開了精準扶貧偉大工程的序幕。精準扶貧開展以來,十八洞村聚焦“精準”,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因人施策發展起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養殖、苗繡和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產業。2018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28元,每家每戶都有多條增收渠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苗族銀帽花。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石順蓮是十八洞村原村支書,她說:“苗繡體現了工匠精神,要把這項民族非遺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2014年,石順蓮把婦女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寨里的苗族婦女賺錢理家兩不誤。“我們一共有54個繡娘,8個是非遺傳承人,與全國4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長期供貨!薄耙话闳司總月可以賺近兩千塊錢。現在,許多婦女都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繡東西賺錢。小孩子們開心地說‘媽媽回家了’!”
十八洞村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讓擁有苗繡技藝外出打工的媽媽回到家里來,在家門口從事祖輩相傳的手工技藝的還有花垣縣石欄鎮。石欄鎮文化站站長麻正兵是一名身殘志堅的苗家人。農村里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無人照顧是麻正兵經常思考的問題。如何為他們排憂解難?經過一番調查,麻正兵形成了在文化站創立“讓媽媽回家”苗繡創業培訓基地和苗繡傳習所的大膽設想。
花垣縣石欄鎮子臘村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內,村民正在織布。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麻正兵想到做到,他走訪了本鎮苗繡傳承人龍老香,通過一年籌備組織,終于成立了專業苗繡公司。當地婦女報名就能免費在培訓基地接受苗繡傳承人和技師的專業指導,合格后將收到織布、刺繡等手工產品訂單。繡娘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多的可達四、五千元;ㄔh非遺中心負責人表示,“讓媽媽回家”項目以湘西苗繡為重點,使農村婦女就近就地就業。一方面,繡娘可以獲得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讓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得到親情關愛,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花垣縣石欄鎮文化站站長麻正兵接受記者采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雷山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擁有西江千戶苗寨和郎德苗寨兩個國家4A級景區,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縣。雷山縣全力推進非遺扶貧工作,目前,全縣建有“非遺+扶貧”就業工坊54個。西江景區和郎德景區就有6個非遺扶貧工坊,讓非遺產品與游客見面,實現了產品就地消費。雷山縣還把非遺扶貧工坊建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地就業。羊排安置點苗族藤編技藝工坊負責人楊國超表示:“我對項目有信心,希望帶動更多人就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雷山縣羊排安置小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展示的桌面花蔸。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山西省婁煩縣依托婁煩剪紙和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等非遺傳統技藝,在婁煩縣官莊村開展了版畫雕刻、印刷、裝裱培訓等工作,挖掘當地的古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資源,用文化帶動旅游共同發展,培育當地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靜樂縣還成立了“山西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以來,恭王府博物館和忻州市、靜樂縣攜手推進非遺與扶貧對接,在文化扶貧、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胺沁z+扶貧”,不僅讓群眾增收脫貧,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同時還扶持培養了當地的文化人才。
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人員展示靜樂剪紙作品。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脈,傳承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實施好文化扶貧工程都有重大意義。“非遺+扶貧”為脫貧攻堅開辟了新道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賦予了非遺技藝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非遺產品”也在幫助非遺傳承人脫貧致富。“非遺+扶貧”,非遺是基礎,扶貧是目的。做好“非遺+扶貧”工作,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促進“民族工藝”保護傳承,可以有效促進就業,持續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