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料銀飾刺繡傳習館展出的苗族銀飾。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中國青年網雷山10月13日電(記者 韓玉)從西江沿著苗疆古道一路前行,四處云霧繚繞,高山如林。“叮叮叮,當當當。”清脆的聲音傳來,麻料銀匠村到了。
麻料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西北部,世代以銀飾加工為生。10月12日,“非遺+扶貧”主題采風團來到麻料村,找尋這個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脫貧致富的秘訣。
銀飾是苗族最喜愛的傳統飾物,也是苗女出嫁的“標配”。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隨著時代發展,苗族銀飾不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成為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銀飾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銀飾以貴州省雷山縣和湖南省鳳凰縣的制品為代表,其中雷山縣的銀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的控拜、麻料、烏高。麻料村作為久負盛名的“銀匠之村”,鍛造技藝經過數代人的傳承和創造,早已爐火純青。然而,麻料村地處深山,受交通、市場等因素影響,“銀匠”經濟收入微薄,為維持生計,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務工,“銀匠村”成了“空心村”。
為推進非遺扶貧工作,雷山縣重點指導扶持建立工坊。麻料村將村里廢棄的小學改造成銀飾加工坊,并采取“合作社+工坊+貧困戶”方式運營。全村通過發展銀飾鍛制、非遺旅游等產業,實現脫貧41戶164人,從以前的“空心村”重新變回“銀匠村”。
麻料銀飾刺繡傳習館。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我做銀匠有三十多年啦。前些年,每天能掙一百多塊錢,現在能掙四百多。這兩年,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回來做銀飾鍛制,我們銀匠村后繼有人啊。”在麻料銀飾刺繡傳習館工作的李師傅告訴記者。麻料銀飾刺繡傳習館是雷山縣已建成的54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銀匠回村從事銀飾制作,麻料村恢復了“銀匠天天作”的景象。
日月星辰、玄鳥圖騰、蝴蝶媽媽……這些是苗族銀飾中常見的圖案。隨著國人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非遺產品也需要提高審美創意。麻料村銀器制作師傅潘仕學說:“非遺傳承,要先創新。工藝難題可以解決,涉及到設計和銷售等,匠人能力有限,需要社會提供支持。”
目前,麻料村已經與凱里學院、蘇州工藝美院等多家高校建立“村校合作”模式,獲得高校提供的智力與技術支持。雷山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雷山縣銀飾鍛造標準》文件,打響銀飾品牌,助力創業增收、脫貧致富。幾十年兜兜轉轉的麻料銀匠人走上了一條“非遺+扶貧”的鄉村文化復興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