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西安9月18日電(見習記者 劉逸鵬 記者 綦智鵬)溫度適宜的房間里,劉浩坐在皮質靠椅上,臉上仍然不停地滲出汗珠,采訪到8分鐘時,眼前這個直面火箭發動機組裝都沒有絲毫膽怯的漢子還是忍不住叫停了采訪,“還是停一下,過一會兒再繼續采訪吧。”
此時,他藍色的上衣已經被汗水大片大片地打濕,從靠椅上起身,椅背上的汗漬清晰可見,這是劉浩第一次接受采訪。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七四一六廠固體火箭發動機裝配工,“劉浩班組”組長,負責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劉浩27年的職業生涯中,沒出現一件報廢產品。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器是高烈性火藥的集中部位,所以在整體組裝過程與電測環節中危險處處存在。劉浩在工作中需要格外仔細,因為一招不慎,輕則產品報廢,重則丟失生命。可在他看來,危險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做。
劉浩在工作中。田鵬 攝
1995年,從軍隊復員的劉浩來到了航天四院七四一六廠,帶著父親的囑托,走上這條生產線的最后一個關卡。“父親是第一代航天人,他始終告訴我‘保障產品質量高于一切’。”
初到崗位的劉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可他深知自己的工作是發動機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凝聚著全體人的心血,自己必須確保產品的萬無一失。為了學好本領,他將工藝規程與師傅做工的全過程翻來覆去地看,該記住的部分他絕不放過。劉浩直言,“那時候壓力是真的大”。
一年辛勤的付出,劉浩被提任為班組組長,而考驗隨即而至。
1996年的一天,劉浩如往常一般進行產品交付,為了避免影響交通,凌晨,劉浩便將產品從山里運出。
正當交付工作馬上收尾時,他突然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咱們三樓工房著火了。”電話那邊傳來焦急的聲音。
顧不得多想,劉浩和組員即刻驅車返回。
濃煙從窗戶飄出,散發著嗆人的味道。火苗如同“毒液”般黏在廠房里,搶救尚在廠房內的產品必須爭分奪秒,劉浩想也不想便一頭扎進了灼熱的廠房。
整整兩天,所有產品才被轉移到提前預備的安全區域。
時至今日,劉浩依然清晰記得全廠職工與解放軍攜手滅火的情景。“連當時牙牙學語的三四歲小孩,也沒落下,他們的手中都提著給解放軍的水。”
危急時刻,不放棄敢堅守,劉浩認為這是根植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骨子里的共同品質。
劉浩在工作崗位上。田鵬 攝
堅守,無獨有偶。
“5·12汶川地震” 當天,神舟七號飛船逃逸系統發動機產品的生產進入關鍵環節之際。當時總裝專線員工正進行逃逸發動機吊裝聯接,按預定計劃需將產品起吊調至象限位置并放在對接車上。
突然,劉浩感覺自己仿佛踩在了棉花上,地板也發出老鼠啃食木材的聲音,廠房也開始晃動起來。而產品已經吊起懸在了空中,無法立即落下,吊車也不敢輕易挪動。數據盤上各項數據全部顯出紅色,他知道此時孤零零掛在半空的產品命懸一線。
劉浩當機立斷指揮現場操作人員沖向產品對接車,在車輪下塞入墊木阻止其繼續滑行,其他人員立即找來毛氈墊在電纜座下,使發動機輕輕接觸對接車,及時避免了因發動機電纜座碰撞對接車而造成的產品報廢甚至爆炸的重大事故。
隨后,在其他人員安全撤離的情況下,劉浩和班組成員不顧個人安危留在隨時有爆炸風險的現場,三十多個夜晚的堅守,保證了神舟七號飛船按時發射。
那一年,“劉浩班組”作為公司的金牌班組扎根到了山里,主要負責生產大型產品。
產品難度增加了,劉浩不敢有絲毫松懈。“質量跟時間成正比,合格只是基本要求,我希望追求完美。”
為了讓班組成員全心全意投入產品生產,劉浩率先做好表率,做不完工作就加班,晚上就住在廠區宿舍。一周一次出山的班車,劉浩從不主動回家,最長的一次,劉浩整整一個月沒有回家。
2012年,劉浩結束了駐扎深山的四年時光。可沒有絲毫減弱的工作強度,讓他依舊缺少時間陪伴家人,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靠妻子,孩子的教育劉浩很少參與。一提起家人,這個剛硬的北方漢子幾度哽咽。
無數日夜的付出,換來的是過硬的技術水準,凡是由劉浩組裝出廠的產品,用戶代表一律實行免檢政策。
劉浩沒有忘記班組的其他同事,為了給他們提供自己的經驗,他利用工作之余匯編了《成本工程資料匯編》班組資料手冊,確保成本工作有效實施,并撰寫了《改進神舟飛船逃逸系統發動機總裝操作方法》《淺談班組質量分析會和班組質量管理》等文章,直接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
此刻,劉浩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國慶閱兵做最后的保障,他負責組裝的產品將會“走過”天安門,展示我國雄風。
“當咱們武器在天安門展現的時候,會讓全世界知道如今的中國多么強盛。”劉浩想象著2019年國慶大閱兵,鏗鏘有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