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 王龍龍 李華錫)今年暑假,由1955名大學生組成的1087支“千村調查”隊伍從上海財經大學(以下簡稱上財)出發,走訪了全國1383個村。他們走街串巷,發放問卷,拉家常,話發展,開展鄉村調研,成為一抹靚麗的風景線。
上財“千村調查”項目于2008年啟動。那年暑假,1401名大學生組成的1190支隊伍,踏上了“千村調查”的破冰之旅,開啟了第一次調查活動。12年過去了,共有2萬余人次上財學生走進1萬多個村莊15萬余戶農戶,了解“三農”問題,形成1萬余篇調查報告,出版圖書19冊。2019年,學校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推進“千村調查2.0版”,在暑假組織“千村大講堂”走進哈尼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培訓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500余人。
12年來,變的是一屆屆學子的青春面孔和與時俱進的調查主題,不變的是調查活動的初心和永不停止的腳步。在這12年中,上財學生從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深入基層,了解國情,開創了一堂堅守與成長、參與并收獲、創新而反哺的“鄉村國情課”。
圖為藍紫文(左一)在參與“千村調查”。受訪者供圖
堅守·成長
藍紫文是上財會計學院的一名博士生,前后共參加了5次“千村調查”。這讓她看到了學校外的世界,感受到中國鄉村的發展,更在其中慢慢成長起來。
2013年大一暑假時,藍紫文第一次加入到“千村調查”項目。在她的想象中,農村生活是恬靜而愜意的。然而,一頓午餐讓她有了新的認識。
當時,藍紫文來到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永甸鎮紅旗村開展調查。為了給她和團隊成員準備午餐,烈日當頭時,農戶老伯要步行上山砍柴,到田間收菜,最后再在灶臺油煙里忙活許久,方能端出一盤盤“辛苦飯菜”。
吃著飯時,藍紫文甚是感動。老伯笑著說:“這沒啥,每天都這樣。你們是在學校里過得太舒坦啦,該多來山里看看,多住上幾天,以后就沒有趟不過去的河、翻不過去的山!”
“不能只會啃書本,農村是經濟學最好的自然實驗室。”5年的調研經歷,讓她意識到,只有扎根中國大地,才能讀懂中國。如今,參加每年“千村調查”已經變成了她的一個習慣,“也是特有的一份情懷與使命。”
“千村調查”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校園學習,更會影響著他們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生活在發生著改變,他們在逐漸成長。
對于孫濤而言,每次看到母校關于“千村調查”的消息時,他都會仔細閱讀。“變的是一屆屆學子的青春面孔和與時俱進的調查主題,不變的是求學時代的青春記憶和發自心底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孫濤是上財2006級本科生、2010級碩士。2009年暑假,他報名參加了“千村調查”。回到家鄉內蒙古后,他邀請高中同學一起到烏蘭察布市的一個比較落后的村莊開展調研,“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農民,接觸農村,接觸農業。”
孫濤記得當時他拿著一疊調查問卷敲開老鄉家的門,和他們盤腿坐在炕上聊天。老人對實踐團隊的問題很感興趣,跟他們聊得很開心,互動得很順利。“這種感受很特別,是之前沒有的。”孫濤說。
今年是“千村調查”的第12年。孫濤認為,很多東西一旦加入時間變量,就會凸顯出特別的意義。“千村調查”的初衷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廣闊田野,認識農村,了解國情。“這樣的育人載體,可以讓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和中國國情聯系在一起,走出方寸格局和狹小天地,去發現和創造屬于自己的新世界,這才是真正的鄉村國情課堂。”
堅守12年,上財通過“千村調查”讓學生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探索形成了融國情教育、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千村調查”的每一次調研,對大學生來說都是一次成長。
圖為“千村調查”廣西北流市定點調查小隊成員。受訪者供圖
參與·收獲
“小分隊隊員忍著喉嚨沙啞疼痛之苦,頂著炎炎烈日,行走在中國農村大地上,在村莊中留下他們的足跡……”
這是井浩同學在結束“千村調查”后寫的一段感悟,其中的情節也是萬千大學生參與調查的真實寫照。
今年“千村調查”項目的主題是“中國鄉村教育研究”。8月12日至16日,來自上財7個學院的學生組成“千村調查”廣西北流市定點調查小隊,對廣西北流的2個鎮10個村進行實地調查。
5天的行程,對于這支團隊而言并不順利。由于受臺風的影響,從上海出發的兩名同學未能及時趕到北流集合。同時,他們還面臨著地方方言難懂、天氣炎熱等各類問題。諸多困難擺在團隊成員面前,“但這并沒有影響隊員們的信心,大家堅毅地分擔著調研任務。”隊員曾祉竣說。
在調研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一個又一個普通而動人的故事。有一位因事故而殘疾的村民,與八十歲老父親相依為命,但他們依舊可以平靜地訴說過去,樂觀地展望未來;有一位村民家境普通,老舊的墻上卻細致而整齊地貼滿了兩個孩子的獎狀;有一位村民不會講普通話,卻用當地方言認真地教育孩子“唯有吃得苦、肯奮斗,才能有所作為”……
5天的時間里,12名成員共計完成問卷250份,撰寫了多篇報道。“我們參與調研,并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形成調研報告,這就讓調研根據價值和深度。”隊員李信宇說。
據“千村調查”項目指導教師何志強介紹,今年,1087支“千村調查”隊伍將走訪了1383個村20556戶農戶。目前,學生們正在進行數據錄入和調研報告起草。接下來,學校將組織調研報告和“我心目中的千村調查”征文評審,開展“千村調查”圖片展和青春告白祖國:“我的千村故事”系列展示活動等。
何志強告訴記者,12年來,“千村調查”項目讓學生深入農村“接地氣”,為學校思政教育“補元氣”,使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更加“有底氣”。該社會實踐項目已經成為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同時,學校師生基于“千村調查”共發表《農村電子商務:問題與對策》《農民工二次跨區流動的特征分析》等萬余篇論文,出版《千村調查十年回眸》《中國千村農民發展狀況調研報告》《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指標研究》等19冊圖書,受到廣泛關注,為中國鄉村調查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為勞幗齡參與“千村大講堂”。受訪者供圖
創新·反哺
“防范電信與網絡詐騙,防止財產損失,要做到‘三不一要’……”7月9日至12日,在海拔2000米的云南省元陽縣新街鎮主魯村,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教師勞幗齡帶領的師生團隊在給村民開展《“千村大講堂”之信息技術普及和網絡詐騙預防》講座。
同時,他們還講述了如何通過電商助力扶貧的深度思考,論證了依靠電商扶貧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分析了元陽縣的電商扶貧現狀,以此來助力當地電商扶貧和鄉村振興。
對于他們的課程,主魯村第一書記韓智慧評價說,“千村大講堂”把最新的政策理念和實用的知識技能送進了哈尼村寨,防范網絡詐騙講座讓大家學習了信息時代的一項重要技能,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
“千村大講堂”的順利進行,標志著“千村調查2.0版”正在穩步推進。
今年5月,上海財經大學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實施“千村調查2.0版”,進一步加強國情教育、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建設。開展“千村大講堂”活動,是“千村調查2.0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勞幗齡所帶領的7人隊伍,就是一支最先詮釋“千村調查2.0版”的戰斗小分隊。成員中有教授,有青年海歸教師,有專職的思政教師,有博士生,有碩士生。項目組結合元陽縣實際情況,立足“千村調查”調研成果,舉辦“千村大講堂”,講授電商扶貧、幸福鄉村、政府決策等方面的知識,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從2017年開始,勞幗齡連續3年參與“千村調查”。3年來,她體驗了三種不同的角色,“2017年是友情參與到設計工作,2018年是大數據分析與報告撰寫,2019年的講座報告更是成果反哺。”她認為,“2.0版”的終極意義就是反哺,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元陽行,除了大講堂和問卷調研,勞幗齡在電商產業園所花的時間最多。調研團隊與縣領導討論最多的是元陽電商產業發展問題。他們和縣長主動提出希望當地與學校進行項目合作。“也就是說,進入2.0版的‘千村調查’,已經不再是單方面求縣里幫忙完成問卷,而是用以往的成果,用參與‘千村調查’的教師資源,為縣里提供服務,反哺參與‘千村調查’的鄉村。”
4天3夜的元陽行,讓勞幗齡堅定了明年繼續參與的信心。活動結束后,她在《一位專業教師眼中的千村調查2.0》中寫道:“感謝元陽行,感謝千村大講堂,感謝千村調查2.0,讓一位專業教師對思政項目有了別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