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巴西利亞舉行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宋晨)中國與拉美分屬地球兩端,遙隔數十萬公里,卻是彼此最親密的伙伴之一。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2014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采訪時,用這句詩描述了中拉關系。他在談及中拉友好合作時表示:“推動中拉整體合作,順應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潮流,是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共同愿望。”
今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拉丁美洲國家智利巴切萊特和阿根廷總統毛里西奧·馬克里出席論壇,近20位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部級官員及地區組織負責人出席參會。
習近平在同阿根廷總統馬克里舉行會談時強調,拉美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中方愿同拉美加強合作,包括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內實現中拉發展戰略對接,促進共同發展,打造中拉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習近平曾說,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國和拉美雖然相距遙遠,但自古以來,中拉雙方就一直有著友好交往。
早在16世紀下半葉,中國的絲綢、瓷器、香料、珠寶便漂洋過海,自廣州、福建出發,途經菲律賓馬尼拉,到達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和秘魯卡亞俄等港口,進而登陸拉美。
與此同時,原產于拉美的馬鈴薯、辣椒等也相繼流入中國市場,極大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更成就了有名的四川美食和重慶火鍋。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400多年前的歷史記憶逐漸被喚醒,中拉各領域正不斷融合,關系更加緊密。
7月14日,第四屆中拉青年政治家論壇在京召開,外交部拉美司副處長馬振表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它的內外延伸遠遠超越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范疇,事實上,只要認同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是合作伙伴。
“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處于相似的發展階段,面臨相似的機遇和挑戰。雙方都主張世界格局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經濟全球化,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馬振認為,這與絲路精神一脈相承,同“一帶一路”倡議相融相通。
“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交流是橋梁而不是墻。”烏拉圭民族黨眾議院協調員、候補眾議員何塞·路易斯·薩特希安表示,如果說幾百年前的絲綢之路是一條商業的陸路,那么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全球性的、信息豐富的提議,它打破了國家與地區間的邊界,也將助力解決許多全球性的問題。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李學仁 攝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所說,“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伙伴。“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
而在當今,拉美毫無疑問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方。
“中拉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雙方在投資、金融、產能、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等新興領域合作正快速推進,中拉經貿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商務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曼說,“一帶一路”倡議作為開放包容的發展平臺,把“一帶一路”建設同包括拉共體區域發展規劃在內的拉美發展戰略對接起來,能產生“1+1>2”的效果,惠及中拉雙方的人民。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融合日益深入,我們確信,與中國的伙伴關系可以有效地促進雙方聯系。”墨西哥參議院吉爾伯托·博斯克斯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阿圖若·馬加納·杜普蘭徹表示,與一個有著優秀文化底蘊的國家相互滲透了解,并且明確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使更多來自新興區域和跨區域產業市場背景下的貿易和投資受益。
古語云:“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與拉美共同繪制的合作共贏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帶一路”讓中拉關系更加緊密融合,將來,中拉友好關系與合作前景勢必將更加光明。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