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善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國青年網

新聞

首頁 >> 時政 >> 正文

偉大抗戰精神助力民族復興

發稿時間:2020-09-03 00:00:00 作者:朱成山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偉大的抗戰精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中凝聚而成的,各族人民長期浴血奮戰是抗戰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淞滬會戰發生83周年。淞滬會戰是從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期間,中日兩國軍隊在上海淞滬地區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戰役。回望歷史,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愈加感到抗戰精神的可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創造出來的抗戰精神,正是從九一八抗戰、盧溝橋抗戰、淞滬會抗、平型關戰斗等一系列戰役、戰斗中顯現出來,并且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戰、不畏艱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之一。

  一、淞滬會戰與14年抗戰

  “風物長宜放眼量”。如何看待抗戰的歷史也一樣,有一個長線與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問題。時隔83年,仍然有必要正確審視淞滬會戰與14抗戰的關系?同時也有必要實事求是地評估淞滬會戰在全民族抗戰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戰爭整整堅持了14年。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復興的轉折點,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14年抗戰的長線來看,短短的三個月時間的淞滬會戰,雖然只是一個點,但這個點則是14年抗戰整體抗戰的一個環節。而從局部抗戰與全民族抗戰的視角來看,淞滬會戰則是全民族抗戰時期的一個重要戰役。淞滬會戰開始之日,距離盧溝橋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只有一個多月時間,而淞滬會戰失利之日,距離南京淪陷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日軍發起氣勢洶洶地全面侵華戰爭之初期,在中國人民不畏強敵開始全民族抗戰的最初時刻,敢于堅持三個月時間的淞滬會戰,其歷史作用不應低估。

  在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全民族抗戰的旗幟,堅持全民族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民族抗戰的史冊中,淞滬會戰是第一場較大規模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役,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之后的首場正面戰場作戰。是役,中日雙方投放百萬大軍,在淞滬戰場上進行反復廝殺和較量。雖然最終中方軍隊失利,淞滬會戰失敗,但不以勝敗論英雄。因為淞滬會戰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國,與一個帝國主義強國進行的正面軍事較量,最終導致一城一地的丟失或一次戰役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在其主持的大連侵華會議上曾夸下海口,說三個月之內就可以解決中國。然而,淞滬會戰時期日軍動用了海陸空軍二十余萬人,歷時三個月傷亡六萬多官兵才占領上海。這場戰役有力地挫敗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上“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掩護了我國的抗日戰爭整體戰略的展開,加速了全國抗戰局面的形成;為配合國民政府機關和我國沿海工業、文化等大量設施西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特別是在局部戰斗過程中中國軍民的殊死抗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抒寫了抗戰精神在淞滬會戰中的歷史華章。

  二、淞滬會戰時期與全民族抗戰時局

  毋容置疑,淞滬會戰時期,正值全中國全面抗戰烽火熊熊燃燒的初期。淞滬會戰是與當時全中國抗戰整體時局緊密相連的,不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場單獨的戰役。因為任何歷史都不是孤立的,都與當時的整體社會政治環境緊密相聯。淞滬會戰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全民族抗戰之后,發生在正面戰場上的第一場較大規模的戰役,它屬于全民族抗戰初期階段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淞滬會戰時期,正值全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的初期,中國軍民開展了一系列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作戰。淞滬會戰不僅把蔣介石從“不抵抗、不擴大”方針的道路上逼到了全面抗戰的道路上來了,而且直接影響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在1937年8月之前,中共為促成國共合作曾與國民黨進行了四次談判,但進展并不很順利,八一三事變后進展明顯加快。8月中旬,國民黨政府在第五次談判中被迫同意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8月22日,正式發布了改編紅軍的命令。25日,中共中央軍委依照國民黨政府的協議,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了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眾所周知,七七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于次日(7月8日)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的通電——《我們對盧溝橋事件的主張》,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抗擊日軍的侵略。中共代表團于1937年7月15日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明確提出迅速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基本原則,重申中共為實現國共合作停止實行武力推翻國民黨政權等四項政治保證。雖然蔣介石在七七事變后第10天也在廬山發表了一個比較進步的談話,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英、美、法、德等國的調停上。八一三淞滬會戰槍聲打響后,8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洛川會議,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定》,通過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八一三事變后的第三天,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宣言,這在國民黨抗戰史上也是第一次,標志著不分黨派、不分地域的全國性抗日戰爭真正開始。8月20日,國民政府以大本營訓令的方式頒布《(抗日)戰爭指導方案》,確定“以達成‘持久戰’為基本主旨,實行‘持久消耗戰略’,其核心要點是確定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8月下旬至9月下旬,八路軍各部不等改編的完成即先后東渡黃河,開赴抗日的前線。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進行了一系列對日作戰。淞滬會戰合民心,順民意,贏得了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各民主黨派和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持和戰略呼應。

  在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對日戰役、戰斗主要有: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為配合國民黨友軍防御作戰,在晉北平型關山地設伏,一舉殲滅日軍精銳部隊第5師團21旅團和師團輜重部隊各一部共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多輛,擊毀馬車200多輛,繳獲火炮、機槍、步槍共120余門(挺、支),取得了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出擊尋殲敵人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歷時一個多月時間的太原大會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2萬余人,不僅是全國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也是整個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兩軍在戰役戰斗上配合最好的一次會戰。10月18日和21日,八路軍第120師一部先后兩次在山西雁門關伏擊日軍汽車運輸隊,共殲敵500余人,焚毀日軍汽車數十輛。10月19日,八路軍第129師一部奇襲山西代縣陽明堡日軍機場,毀傷日軍飛機24架,殲敵100余人。11月4日,八路軍第115師一部在第129師一部的配合下,對在山西平定廣陽地區的日軍進行伏擊,殲敵1100余人,繳獲騾馬760余匹。

  三、淞滬會戰中顯現的抗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面對民族危亡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愛國精神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淞滬會戰時期鑄造的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的愛國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蘊藏著的巨大的凝聚力,它不僅是抵御外來侵略的偉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把中華民族逼到了最危險的境地,“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是當時國人心弦最實際的寫照。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喚起全民族的危亡意識,點燃了前仆后繼抗戰的熊熊烈火。中國軍民在淞滬戰場上,擎起了正面戰場上第一次殺敵的戰旗。有著光榮傳統的上海工人、農民、商人、青年學生和新聞界、文藝界、銀行界、婦女界、衛生界 、宗教界、華僑界以及上層愛國人士,以各種形式參加抗戰 ,顯示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官兵抗擊日寇,大大鼓舞了軍隊的士氣和有力地配合了對日作戰。中國共產黨通過工人救亡團體,動員了1000多工友參加國民黨的“別動隊”,上前線殺敵。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時刻。千百年來,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崇高生死觀,為了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人格,已經深深植根于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國人民看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在淞滬會戰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為保衛祖國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英雄。如姚子青營血戰寶山壯麗殉難、閻海文陷入敵軍重圍殺身成仁、沈崇誨駕機舍身撞毀敵艦等,這些悲壯的英雄事跡在民眾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四萬萬五千萬抗日軍民的愛國熱情。在淞滬地區的戰場上,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中華兒女前仆后繼,英勇頑強,譜寫了一曲曲抗擊來犯敵人的壯麗凱歌。

  在全民族抗戰初期,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是迅速吞并全中國,而中華民族抗日的目的是要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這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殊死較量,也是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生死血戰。在強敵面前,中國人民表現出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據統計,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共投入兵力累計達70余萬人,飛機300余架,中國軍隊傷亡總數超過30萬人,平均每天死傷官兵在3000人以上。日本投入20余萬陸海空軍,先后出動軍艦達170余艘,飛機600余架,被擊落擊傷的日軍飛機300余架,擊沉艦艇1艘,傷亡6萬多人,日軍為侵略上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后勝利必然屬于中國人民”這一必勝信念,是中華民族堅持持久抗戰的動力,也是淞滬會戰堅持三個月的原因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偉大的抗日戰爭重塑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偉大的抗戰精神不僅是在淞滬會戰中,而且是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直至贏得最后勝利的精神支柱。當前,無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維護世界長久和平,都需要繼續發揚和光大抗戰精神。

  (作者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張亦弛
 
永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娱乐城刮刮乐| 顶级赌场官方下载| 百家乐官网美女视频| 博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888亚洲游戏平台| 百家乐官网代理龙虎| 励骏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英皇娱乐网| 九州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真人玩下载| 哪个百家乐投注平台信誉好| bet365论坛| 百家乐官网蓝盾有赢钱的吗| 百家乐五星宏辉怎么玩| 金钻国际| 利都百家乐官网国际娱乐| 百家乐怎么发牌| 奇博国际娱乐| LV百家乐官网客户端LV| 大发888娱乐城菲律宾| 百家乐官网噢门棋牌| 百家乐高手论坛| 木兰县| 百家乐庄闲比率| 真钱轮盘游戏| 百家乐官网合| 大发888官方下载168| 百家乐官网路单之我见| 新2百家乐现金网百家乐现金网| 欧博娱乐| 永利百家乐游戏| 至棒娱乐备用| 百家乐赔率技巧| 蒙特卡罗网址| 24山分金周天度数| 大发888娱乐场 注册| 百家乐官网赌场凯时娱乐| 喜力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平游戏| 必胜娱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