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論壇上作演講。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何春中 攝
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華為展臺現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何春中 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烏鎮10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何春中)“信息安全永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可能有一勞永逸、萬無一失的解決方案。絕對安全的信息產品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盡管5G有新增的不安全因素,但5G的產品總體是安全可用的,應該像使用4G產品那樣放心使用。新的安全問題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發現解決。”
10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出席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5G,開創數字經濟新時代”分論壇,并作題為《對5G網絡應用挑戰的認識》演講時如是說。
針對居民關注的5G電磁輻射問題,有人認為,5G基站更多、頻率更高,擔心電磁輻射會更嚴重,導致5G移動通信基站部署面臨選址困難。對此,鄔賀銓給出的專業解釋是:中國于2014年出臺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規定了通信基站所產生的一天24小時任意6分鐘的平均電場強度控制限值為12V/m。5G基站更密,每個基站發射功率更低,而且因頻率高,傳播損耗更大。而對靠近基站的終端,基站會自適應降低發射功率。
“5G開放的業務能力與通用的互聯網協議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面向產業互聯網的應用也使網絡安全的后果更為嚴峻,但不能因此斷言5G比4G更不安全,因為5G將要在多層次上增加安全防御能力,并永遠保持對網絡信息安全的敬畏。”鄔賀銓說,“經過國外政府指定的監測機構評測,中國華為的5G產品未發現后門和漏泂。”
鄔賀銓稱,5G最重要的不只是1秒鐘下載電影有多快,而是超高頻、大帶寬、多連接、低延時給產業帶來的巨大空間。“5G峰值20Gbps需要工作在毫米波頻段,協調方面這存在一定困難。”
在5G應用方面,鄔賀銓指出,5G可以推動AI和IoT發展為AIoT,并使得語音和人臉識別及變臉應用平民化,但也會在隱私層面上引發社會擔憂。作為網絡新技術的集中體現,5G是十年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但其發展面臨頻譜資源、站址選擇、網絡安全的挑戰,催生新業態的同時也帶來法律適應性等風險,需要在發展中從技術、管理和法制等方面完善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