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書記講話中汲取現實力量
發稿時間:2019-03-06 07:55: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這是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提出的。今天,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出席政協文藝界別聯組會時表示,黨正奮力推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每天都在發生精彩故事,迫切需要記錄、抒寫、謳歌。
今天,全國政協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分別召開聯組會,委員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對前一日總書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等講話踴躍發表感言。
全國政協委員、演員馮遠征說,總書記的講話很接地氣,這本身就啟發文藝工作者應腳踏實地。他直言,部分同行近些年對“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悟不深,總書記的話提醒大家,要更努力地提煉出老百姓所思所想。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尹力在發言時提高了聲調。面對總書記的期待,他說自己感到了壓力。總書記說,70年砥礪奮進,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在中華民族還是世界歷史,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如何將波瀾壯闊的時代“記錄在影像中,一百年后能繼續了解”,在尹力看來,既是文藝工作者“不缺位、不缺席”的歷史使命,也是在兩小時的放映中,令觀眾聚力同心,將個人感情上升到家國情懷的現實要求。
他建議,電影行業不能過度娛樂化,被資本綁架;創作者也不要自我受困,主動屏蔽現實題材。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文藝創作的主線,“與時代同步伐”是文藝發展的必然方向。他認為,文藝界在這些方面有一些成績,但做得還不夠,體現為選題不過關、切入點不夠巧、創作突破不夠大、挖掘不夠深、品質不夠好。
從事歷史小說創作的作家熊召政委員則表示,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家國情懷、中國精神,不僅僅蘊含于現實作品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是豐厚沃土,借此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同樣是文藝和社科工作者們的職責。
全國政協委員李掖平對此表示贊同,她認為,“關注現實不是只描寫現實”,而是立足現實、思考現實,進而迸發出深刻表達。這樣才能抑制同質化泛濫,做到總書記提出的“以精品奉獻人民”。
全國政協委員、劇作家王麗萍強烈地感受到,總書記的講話特別貼近現實、指導現實。她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現實類作品在非洲等地也受到歡迎。當地人民告訴她:他們想借此了解中國。在她看來,總書記的話更能鼓舞年輕創作者扎根一線。
同樣受到總書記講話觸動的,還有身為書法家的陳洪武委員。他在發言時反復提及總書記講到的“明德”,認為這對當代書法家大有裨益。陳洪武說,書法是書法家心靈的體現,但現在書法界有一股浮躁之風,“彼此攀比職務高低、畫室大小”。他表示,以明德引領風尚,才能積累起格調品位,助書法家靜心積累。
從總書記講話中汲取現實力量,同樣是社會科學界委員們的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鄧純東委員認為,總書記的講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堅持從實際出發,出精品和大作,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成名、“搞快餐式”的學術。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戴紅兵委員則對總書記講話中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感同身受。他結合廣西脫貧攻堅的情況,談及“一切成就都歸功于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于人民”這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反映現實的問題最能打動人,這一方面我們都有切實體會。”劉奇葆在3月5日的聯組會上表示,之前一段時期,《我不是藥神》等一批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精品力作問世,深刻反映現實,甚至促進政策改進,有一份沉重,但底色不失透亮。
本報北京3月5日電
2019年03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