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取得歷史性成就。近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汪永清接受專訪,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輝煌成就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取得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你能否介紹一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形成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時代背景和主要考慮?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汪永清: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最根本成就。這一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提出和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鮮活的時代背景、深遠的戰略考量。一是從新中國法治的歷程看,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二是從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任務看,只有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三是從世界范圍內一些國家的興衰看,法治在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系統、博大精深,體會深刻的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二是要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堅持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三是明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的首要任務,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四是確立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工作布局,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五是明確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的價值取向,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六是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把執法和執紀貫通起來,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七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動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貫穿著科學的辯證思維、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全球視野、強烈的創新精神,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階段產生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之所以能夠開辟新局面,最根本的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就在于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科學指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記者:請你介紹一下五年來立法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汪永清: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切實做好立改廢釋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20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決定36件,作出法律解釋9件;國務院制定修訂行政法規43部,以“一攬子”方式修訂行政法規125部。
一是重點領域立法碩果累累。民法總則制定出臺,既確立了民事活動的傳統普遍原則,如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又與時俱進提出了與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相適應的新原則,如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既有保護民事主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的一般規定,也有為見義勇為者解除后顧之憂的“好人條款”;既有對自然人人格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保護的一般規定,也有保護英烈名譽、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烈保護”條款。以民生為重點領域的立法步伐不斷加快,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公民人身權利保護等領域一批法律制定或修訂,立法呵護人們的幸福生活。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的制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維護我公民和企業在海外權益、保護網絡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提供堅實法律基礎。
二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年來,立法機關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保證立法公平,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推動地方因地制宜運用立法手段解決本地特殊問題;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有60次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使立法更好反映人民意愿,為提高立法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立法與改革協同推進。通過立法落實改革決策,先后按照法定程序作出17項試點授權和有關決定,確保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對實踐證明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通過及時修改相關法律,上升為法律規定,努力在改革中完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