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6日電(記者 張尼 吳濤)“今年自駕回老家,在服務區沒排太久隊就充上電了,換成平時甚至連排隊都不需要,隨插隨充很方便。”
今年春節,王濤(化名)選擇了自駕從北京返回石家莊老家。他駕駛的是一輛新能源汽車,相比過去,回家路上充電方便快捷多了。
春運期間,大量新能源車主在充電站充電。 中新網 吳濤 攝
返鄉途中沒有“里程焦慮”
作為一名新能源車主,王濤最關心的就是返鄉途中的充電問題。雖然回老家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但因為是冬季外加高峰期可能堵車,所以每次他都會選擇在中途服務區把電重新充滿。
“現在充電設施很好找,而且電樁越建越多,今年即便是春運高峰期,也只需要排一會兒就有空位了,價格大概是一塊多一度電,有的地方甚至不到一塊,可以接受。”
王濤告訴中新財經記者,他發現,這幾年不光是高速路和公共場所,一些小區的電樁配套設施也很齊全,自己在北京所住的小區樓下就有充電樁供居民使用,價格也很親民。
但回想幾年前,很多地方的配套設施還遠沒有這么健全。
“有一年春節我們全家去北京的一個景區游玩,因為當時車內空調耗電比較高,所以想到目的地后趕緊找到一個公用充電樁充會兒電,結果按照指引好不容易找到后發現還是個壞了的電樁,最后返程為了省電只能把空調關閉,凍得夠嗆。”
王濤回憶說,自己剛買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一直有“里程焦慮”,只要電量掉到30%以下,就開始擔心充電問題,但是現在他發現“沒樁可充”的情形正在減少。
“現在隨便去一個不太知名的景區,都會不經意間發現停車場的充電樁,快充慢充都有,挺方便的。”他說。
北京市某充電站 中新網 張尼 攝
“人找樁”變“樁找人”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春運,全國自駕出行預計達到72億人次,約占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的八成。
這當中有不少人都是新能源汽車車主,王濤的自駕體驗正是一個縮影,“樁好找了”并非個體感受。
根據交通運輸部近期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含停車區)累計已經建成充電樁3.31萬個、充電停車位4.93萬個,較2023年底分別增加1.21萬個、1.66萬個,已建設充電設施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占比從2023年底的85%提升到了97%。除少數高海拔服務區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廣泛應用120千瓦及以上的快充設施,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還建設了600-800千瓦的超充電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湖南、新疆等省份將移動充電機器人引入到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了從“人找樁”到“樁找人”的轉變。
“過去身邊經常有人問我,電車自駕回家能行嗎?現在,提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少了。”王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