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鵬哥,看,太陽出來了。”“別看了,走,干活了。”1月21日清晨7時40分,在焦柳線K21+00附近的鐵路線外,王昊鵬看著初升的太陽,緊了緊身上的棉衣,轉身和李雪潔、祥榕、駢秋羽抬起沉重的工具和零配件走上鐵道線,進行鋼軌軌距精改作業。
焦柳線是貫穿我國南北的一條客貨混跑鐵路。進入春運,正是電煤運輸和旅客出行高峰,每天有94對貨車和10趟客車從這里通過。
王瓊、陳伊丹、李雪潔、祥榕、駢秋羽5個女孩是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月山工務段捏掌線路車間捏掌維修工區的線路工,王瓊和陳伊丹今年22歲,李雪潔、祥榕、駢秋羽都是23歲,2023年10月,5個人一起來到捏掌維修工區。
王昊鵬是精改小組負責人,今年25歲。春運以來,他帶著這群00后女孩,每天早上7點前趕到鐵路邊等候作業命令下達,伴隨著初升的太陽維修線路。
來到需要精改的地點,按照分工,負責測量數據的祥榕和駢秋羽手提電子道尺,每走1米就彎腰低頭,把電子道尺顯示出的“3.4”“3.9”“4.4”“4”等數字寫到軌枕上。
與普通的道尺不同,電子道尺精度可以達到0.01毫米,測量數據更為精準。“這些數字就是軌距的誤差,如果相鄰兩個數值差超過0.3毫米就要調整。”看上去文靜瘦弱的駢秋羽測量數據時一點兒不含糊,“高科技工具為保障火車安全提供了很大幫助”。
王昊鵬介紹,兩根鋼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1435毫米。如果出現誤差,火車行駛時會出現蛇形擺動,不僅影響旅客乘車舒適,嚴重的還會影響火車行駛安全。
“軌距精改就是通過精確調整軌距,把相鄰軌距數值誤差控制在正負0.3毫米。”王昊鵬說,為了保證火車行駛整體平順度,讓旅客在車上更舒適,春運以來,他們加大了軌距精改工作力度。
操作著輕便的鋰電扳手,軌枕上的螺栓被王昊鵬快速卸下。李雪潔從工具袋里拿出一把藍色的尼龍后座,看著軌枕上的數字,挑選著標有“2-4、1-5、0-6”等不同規格的尼龍后座,“這些數字代表著厚度。通過不同厚度(的尼龍后座)就可以把軌距改到標準。”李雪潔說。
“保證誤差不超過0.3毫米,要用不同規格的配件一點一點調整,并要保持軌距一致性,不能忽大忽小,否則火車還會晃動。”駢秋羽告訴記者。
性格開朗,喜歡做手工的陳伊丹點子多、悟性好。“我是她們的開心果”,陳伊丹覺得軌距精改是在鋼軌上“繡花”,像她做手工一樣,既要細心還要有耐心。
更換完尼龍后座,陳伊丹拿起鋰電扳手,祥榕則拿上電子道尺,開始最后一個環節的工作,復緊螺栓、檢查軌距是否達到標準。
“1.5、1.5、1.6,符合標準。”“這處不行,2.0,換個后座看看。”祥榕和陳伊丹仔細查看軌距,不時重新調整。
9時20分,作業結束,他們負責的線路全部精改完畢。
“春運以來,我們的工作量比平常增加了不少。”走下線路,個子不高、笑起來可愛的王瓊用力提起一袋配件,“剛上班時一點力氣都沒有,一年多的鍛煉,現在有勁了”。
李雪潔說,春運對她們幾個姑娘來說是一次考驗,“我們一定會把線路養護好,讓火車安安全全”。
“每天看著火車‘絲滑’地從我們養護的鐵路上駛過,非常有成就感。”滿臉是汗的祥榕說。
看著陽光下這群朝氣蓬勃的00后女孩,“昊鵬哥”向她們伸出了大拇指。
5個女孩的家都在距離工區40多公里外的河南焦作。她們說,因為要值班應急,今年春節不一定能回家。“但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保證春運運輸安全,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