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煙火升騰。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來in南”互聯網文創園內的一家文創餐廳熱鬧非凡。餐廳造型獨特,形似飛機停機庫,店內擺放著風格各異的機車。客人們一邊品嘗海鮮美食,一邊暢聊機車文化。餐廳老板葛思宇說:“文創園的文藝氛圍給餐廳帶來了人氣,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此聚會。”
“不少青年在這里邁出創業第一步,咖啡工廠、機車、香道等新興創業項目不斷涌現。園區會根據年輕人的需求不斷改造升級,助力他們實現夢想。”寧海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翻開寧海歷史長卷,青年力量不斷涌現。1613年,26歲的徐霞客從寧海西門出發,開啟長達27年、行程兩萬六千里的探險之旅,為后世留下珍貴的地理考察資料;1924年,28歲的寧海籍國畫大師潘天壽出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他潛心鉆研歷代繪畫史論,編撰《中國繪畫史》,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83年成立的寧海棉紡織廠,匯聚了一批青年才俊,成功研發出麻灰混色紗產品,填補了國內色紡紗空白。
歲月更迭,青春接力。如今,寧海棉紡織廠華麗轉身為“來in南”互聯網文創園。寧海縣精準把握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精心打造“來in南”項目,一系列藝術空間、戶外音樂舞臺、機車俱樂部等多功能場館拔地而起,各類主題文化活動輪番上演,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不斷上新,一個深受青年人喜愛的互聯社區應運而生。
2024年5月19日,由中國青年報社與寧海縣人民政府攜手主辦的“2024年度全國百所高校大學生尋訪徐霞客足跡”活動開啟。莘莘學子從寧海西門出發,沿著徐霞客大道,身體力行體驗這位偉大旅行家的游歷之路。他們走訪寧海7個鄉鎮、街道,深入16個調研點位,飽覽山海壯麗風光,品味緱城獨特文化,傳播霞客精神,展示寧海形象。
尋訪過程中,大學生們以飽滿的熱情和敏銳的洞察力,記錄沿途的風景與感悟,以青年視角和語言,展示寧海在文化旅游、非遺文創、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寧海、愛上寧海。
參與活動的北京師范大學陳同學感慨:“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相聚寧海重走徐霞客之路,希望我能在人生旅程中找到方向。”北京理工大學的董同學熱愛京劇與運動,他希望自己像徐霞客一樣,“勇敢地去探索廣闊世界”。
今年,寧海創新性地提出打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送萬家福”城市內核,緊扣“十五五”規劃編制,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多元價值,系統統籌區域文化資源,全力推動城市革新,促進產、城、人、文、旅深度融合。
2024年12月28日,備受矚目的寧海潘天壽藝術中心正式開館,瞬間成為文化焦點,吸引了諸迪、許江、潘公凱、馬鋒輝、林茂等130多位中國美術界大咖集體“打卡”。開館首展更是驚艷眾人,44件潘天壽真跡亮相,其中兩幅稀世“天價”水牛圖同時展出,一幅是來自杭州潘天壽紀念館的《夏塘水牛圖》,另一幅是寧海珍藏的《耕罷圖》。“兩幅巨作第一次見面是7年前在杭州。7年后,它們在寧海再次‘同框’。”潘天壽藝術中心負責人周毅自豪地說。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潘天壽藝術中心開館次日,一場萌娃與大師“同臺”的特別活動精彩上演。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背著畫板,圍在兩幅“水牛圖”前嘰嘰喳喳:“看,牛身上還有泥呢!”“它是剛從田里上來的吧?”隨后,孩子們揮動畫筆,潑墨勾線,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水牛圖”誕生了,這些畫作與潘天壽作品一同展出。
潘天壽藝術中心策展人王紫楹說:“美術館不僅要展示藝術品,讓市民暢享藝術之美,更要賦能市民創作,構建人與館的和諧共生,提升社區文化氣息。”
當下在寧海,老舊建筑改造、新業態引入等項目持續推進,城市文化記憶得以延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一場接一場,青年學生深度尋訪調研有序開展;重磅打造的美術館,成為縣城嶄新的文化地標……寧海通過一系列活動聚焦青年文化需求,激發文化與城市深度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