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剛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道理是抽象的、深刻的,體現的是一種理論思維;現實是鮮活的、具體的,面向的是經驗思維。這需要思政課教師不能只做道理的“搬運工”,學生不能只是知識的“背誦者”,而是要系統掌握道理背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有能力做到“看見”世界和“走進”現實。
劉源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思政課可以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認識這個世界的正確分析框架,明白什么樣的觀點主張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做法是錯誤的,知道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楊哲 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思政課能幫助青年理解國家發展歷程、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是實踐的精良工具,幫助他們在思想文化交融交鋒中明辨是非,抵御錯誤思潮;更是成就自我的必經階梯,促使青年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將微觀生活體驗與宏大時代命題緊密聯系,將個人“小確幸”放置于民族大夢想中來實現個人價值。
---------------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然而,有的學生上完思政課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道理我們知道、也認可,卻難以付諸實踐?”這些困惑不僅影響著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政課育人功能的發揮。近日,本報約請3位活躍在教學一線的青年思政課教師,聊聊思政課對當下青年大學生的現實意義,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實現從“知”到“行”的跨越。
---------------
■主持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對話嘉賓:
張永剛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劉源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楊哲 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主持人:有的大學生談到思政課時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感覺對生活、工作沒什么用,也不會實踐”。您怎么看?
張永剛:道理是抽象的、深刻的,體現的是一種理論思維;現實是鮮活的、具體的,面向的是經驗思維。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更多地是在理論知識的框架內進行思考和學習,對于抽象的思政課道理,他們習慣于以記憶和理解的方式去對待,缺乏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思維慣性使得他們在面對現實問題時,難以迅速調用思政課所學的理論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指南。
這需要思政課教師不能只做道理的“搬運工”,學生不能只是知識的“背誦者”。要系統掌握道理背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有能力做到“看見”世界和“走進”現實。
劉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日用不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其實已在運用思政課道理解決問題,只是未意識到。比如,一些理工科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在建模過程中運用到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方法,就是思政課所學理論,但他們卻難以將此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學生校園生活相對單一,對社會了解有限,遇到的復雜問題較少,所以覺得思政課理論“英雄無用武之地”。不過,當他們走上實習或工作崗位,面對復雜現實里的新問題時,往往會突然意識到思政課理論的價值。
楊哲:這個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學們對思政課之“用”存在誤解。這種誤解一方面來自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比如社會經驗較少、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等,因此對思政課上的道理存在似懂非懂、熟知但不見得真知的學習狀態,理論在他們身邊的校園生活中要么用不上、要么用不好,要么實踐程度、范圍有限。另一方面也來自思政課的內容特點,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道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道理的傳遞也有一定的過程性,這都決定了這些道理的用處不見得是即時性的、直接的、馬上見效的,但不等于“沒用”。
主持人:思政課對年輕人的成長有什么樣的作用?
劉源:學好思政課非常有利于當代青年更好面對成長的信息環境。如今,社交媒體平臺眾多,信息爆炸與信息繭房并存,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青年容易迷茫。思政課可以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認識這個世界的正確分析框架,明白什么樣的觀點主張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做法是錯誤的,知道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楊哲:新時代青年面臨多元價值觀念和文化沖擊。思政課是青年成長的必需營養,能幫助他們理解國家發展歷程、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是實踐的精良工具,幫助他們在思想文化交融交鋒中明辨是非,抵御錯誤思潮;更是成就自我的必經階梯,促使青年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將微觀生活體驗與宏大時代命題緊密聯系,幫助年輕人將個人“小確幸”放置于民族大夢想中實現個人價值。
主持人:就當前思政課而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難點在哪兒?您采取過哪些方法幫助學生將所學道理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劉源:“把道理講活”是第一步,只有讓同學們覺得看似抽象艱深的理論思想,實際上是生動可感的,他們才會對理論感興趣。我負責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具有鮮明的“治國理政”特點。在教學中,我會在課程伊始傳遞“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念,引導學生在日常小事中感悟思政課道理,養成理論聯系生活的習慣。隨后,創設或聚焦日常情景,通過鮮活例子讓學生體會理論在實踐中的體現。例如,在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以學生干部選舉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干部標準,進而理解這一理念在治國理政中的意義。
楊哲:坦率地說,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思政課都設置了實踐環節,但有些實踐活動只是安排學生課下閱讀經典文獻、撰寫調研報告,由于缺乏精準聚焦的現實問題做指引、教師對于實踐全過程的指導不足等問題,這些活動更多還是停留在書齋和校園象牙塔里,沒能真正推動學生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實踐。這種簡單的實踐教學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也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我主講的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門比較抽象、理解難度大的課程。我會采用“三題一課”教學法,將學生關注話題、教材重要專題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問題相融合,提煉轉化為每堂課的核心問題。如講唯物史觀“歷史分析法”時,針對學生對網絡上出現的某些歷史人物反轉式評價的困惑,提煉出“歷史人物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一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此外,還將網絡熱詞、流行語嵌入教學語言,或將網絡熱點事件作為課后作業,引導學生思考所學道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張永剛:思政課教師用“青言青語”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闡釋,一要幫助學生真正學懂道理,二要讓道理走進青年。一方面,切實關切青年的主體訴求,注重運用理論回應現實關切,解答現實疑惑。另一方面,密切跟蹤重大問題和現實熱點,不回避矛盾和熱點,不忌諱爭論和反駁,以深厚的理論功底、積極自信的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回應和解說引發青年關注的焦點問題。
我會以“三備”要求自己,“備教材”把握理論邏輯,“備學生”了解青年需求,“備自己”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具體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理解理論,比如,透過“淄博燒烤”看見“青年發展”“場景式消費”;透過貴州“村BA”理解“融合思維”“創新意識”等。同時,還要注重引導青年從“我在聽”變成“我來講”,以成立學生理論宣講團的形式,發揮朋輩力量,以青年自己的話語方式表達現實中的理論。
主持人: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您發現大學生哪些心理特點或思維習慣導致他們難以將道理轉化為實踐?如何克服,您有哪些建議?
楊哲:從“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運用往往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甚至經歷倒退、反復和曲折,學生可能會因為任務看起來過于龐大或復雜,或者缺乏緊迫感,傾向于將任務推遲到最后一刻才開始行動,這往往導致他們無法充分準備或完成任務的質量不佳,帶來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又影響了接下來學習理論的積極性。
此外,學生有時候也會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比如,現在流行的“淡學”,學生對一切都“淡淡的”,不是完全不關心但又不是很在意,看似平淡如水的人設背后是對鮮活實踐提不起多大興趣,自然對“道理”轉化為“實踐”這件事也就缺乏自主性和行動力。
我建議同學們首先要直面并悅納自己。面對拖延、害怕失敗和不自信的心理漩渦或者惡性循環時,要允許自己面對實踐的時候出錯、茫然、手足無措和被打亂,并告訴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其次,要邁出第一步。我們可以將大任務分解為小步驟,設定短期可實現的目標,有時候事情一旦著手了,就會發現看似龐大的任務其實并沒有這么復雜和困難。第三,要學會接受失敗,將其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終點,大家不妨多認可自己的小成就、小幸福,以此來樹立自信心。
劉源:大學生中存在“求穩”心態及“路徑依賴”現象,面臨諸多選擇時,也有過度依賴他人經驗、忽視自身興趣和實際的情況。例如,選課、參加社會實踐時,多依據學長學姐、輔導員或家長的建議,而非自身喜好。最后,大家的決策幾乎都是來自“外部”信息。
比如,當我問他們,“你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是適合做科學研究,還是從事營銷實踐,或自主創業?”同學們的答案往往是,“我其實對其他事情更感興趣,但是學長學姐不建議我做這件事”。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一個更糟糕的結果,就是原封不動遵照“過來人”的建議去做,反而在實踐中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建議同學們首先認識自己,了解自身興趣、優勢和性格特點,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在不確定自身方向時,可多體驗不同課程和活動,記錄感受,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主持人:“過度娛樂化”等現象是否會影響年輕人對道理的接受程度?思政課教師該如何應對?
楊哲:大學生作為互聯網主要用戶易受流行文化影響,這對思政課接受度有雙重影響。一方面,海量信息及多元化觀點,有時候會發展成故意“唱反調”,增加了形成價值共識、篩選辨別真理的難度。比如過度娛樂化導致大學生思考缺乏深度理性,阻礙他們看清現實本質。另一方面,有些錯誤的社會現象,只要用好了、用準了,也同樣可以出現在課堂上,作為反面案例切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明辨審視。
思政教師應扮演好同行者、引領者和保護者角色。作為同行者,要關注學生思想動態,與學生成長同步;作為引領者,借助思政課幫學生辨析思潮,使其在時代浪潮中保持理性;作為保護者,防范低俗錯誤思潮,關注學生思想情緒,協同校園、家庭、社會保障學生網絡安全與言論得體,確保學生身心健康。
劉源: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泛娛樂化等通過網絡沖擊大學生價值觀,影響不容忽視。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辨析引導,部分學生容易受不良影響,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認同,進而引發思想、道德和行為問題。高等教育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通過學校教育塑造“三觀”的最后一個時期。教師要“身正為范”,以高尚道德品質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其次,要具備扎實理論功底,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清晰辨析思潮,引導學生武裝頭腦、堅定立場信念;此外,還要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掌握學生話語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活點滴,構建合適話語體系,實現從日常小事到價值認同的轉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