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4年12月26日《工人日報》報道,2023年10月,陜西西安一小區作為“騎手友好街區”試點小區開始運行。當打開小區那扇“門”后,外賣小哥和居民都切實感受到了外賣配送的便利與快捷。
外賣員、快遞員無礙進小區,在很多地方一直都是難題。有的騎手進小區被保安用長柄工具夾住腳踝限制行動,有的騎手在商場公共區域休息遭到驅趕……在諸多案例下,為騎手打開“方便之門”,暢通配送“最后100米”成為一道現實命題。一方面,要維護居民安全和社區秩序;另一方面,要確保騎手的配送時效,保證顧客的服務體驗。多方需求交織,加大了“題目”的難度。如今,這道難題漸漸探索出不少“新解法”。
2024年1月,全國首批騎手友好社區落地北京昌平天通苑;同年4月,湖北省有關部門形成《外賣小哥“進門難”專題調研報告》,推進打造百個“友好小區”“友好樓宇商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全國已有6000余小區加入“騎手友好社區”。
從開始的“一禁了之”到掃碼進社區的“小哥碼”,再到“騎手友好社區”“友好商圈”“友好園區”的搭建,全國多地正在通過整合基層治理力量、物業服務管理資源以及站點的行業優勢,構建起多方聯動、共建共治的管理格局。這些看似細微的舉措,既彰顯了城市溫度,也在疏與堵、放與管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碰撞出城市治理的智慧。
對騎手來說,進出小區更加便利,最直觀的改變是配送效率的提升。此外,不少地方在盡可能為騎手配送“敞開大門”的同時,還配備了充電柜、引導牌、專屬停車區等,甚至搭建了騎手驛站,提供熱水、空調、手機充電等服務。對社區管理來說,有些騎手成為活躍于一線的網格員,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和社區治理,得到了業主的認同,營造了友好和諧的社會氛圍。
從這些角度看,騎手友好社區的“友好”是惠及多方的“友好”,實現了全方位、寬領域的良性互動與共贏。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在敞開“大門”的同時,更要注重管理。如何讓“騎手友好社區”進一步變為“騎手友好社會”,需要多方發力,久久為功。
一方面,平臺要持續優化規則,讓算法有溫度,在為騎手提供更精準、更優化的配送路線的同時,關心關愛騎手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小區要優化內部管理,積極打造騎手友好設施,加強溝通交流。另外,騎手自身也要遵守管理、尊重居民,發揮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的個體優勢,增強工作榮譽感和對社區、城市的歸屬感,共建友好社會。
從更深層次看,“騎手友好社區”對基層治理也頗具啟發意義。比如建立以服務為導向的治理理念,既要注重多元需求,也要注重提升服務質量;促進政府、社區、企業、居民等多元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創新治理方式方法,把柔性治理與精準治理相結合,通過提供便利服務、引導騎手參與社區活動等柔性手段,實現對騎手的有效管理等。
期待各方將“騎手友好”理念融入基層治理的每一處細微脈絡之中,以創新思維激發多元治理活力,讓“騎手友好”為“社會友好”貢獻出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