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薦課外讀物,主要考慮哪種回扣多”——據《半月談》報道,近期,一些涉及教輔領域違規征訂、行賄受賄的案件被查實,某縣教體局一名教育股長交代,其推薦課外讀物主要是為了從中獲利。近年來,教育領域重點整治教輔材料過多過濫問題,但依舊屢禁難止,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比如,某縣一所小學違規加價訂購不在有關部門制定的目錄中的教輔;有的學校訂購教輔人均價格連年增長,有地方8年間人均費用翻番……
近年來,有關方面為推進學生減負做了不少努力。新聞中這類將教輔當成“唐僧肉”甚至變成“貪輔”的情形是個例,但仍必須看到個例背后值得反思的問題。
教輔材料本應發揮輔導學習、輔助教學作用,然而現實中在一些少數人眼里卻成了“大蛋糕”。教輔材料過多過濫,無疑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和經濟負擔,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國家推出“雙減”政策的善意與暖意。比如,在開學之初,一些家長要花費并不低廉的價格“自愿”購買,孩子的書包裝得滿滿當當,一些材料到了學期結束甚至還沒有開封。
正如部分家長反映,教輔材料過多過濫,不僅可能擾亂教輔市場的秩序,對質量優先的其他教輔主創者、出版社而言是不正當競爭,對教育大計而言也無益于提升教學質量。
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次出臺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規范管理的相關政策。許多地方明確規定,一門科目最多訂一本教輔。為何教輔材料征訂亂象仍時有發生?據有關地方紀委監委工作人員介紹,這源于背后的利益鏈條深度捆綁。教輔材料進入學校,涉及編撰、定價、評議、確定目錄、征訂等環節,這都可能被利益輸送的陰影所覆蓋。有代理商透露,一本教輔材料刨去發行、稅費等成本還剩不到三成收益,其中一到兩成要用來給回扣,這是所謂的“行規”;為入圍推薦目錄,一些代理商“圍獵”有關部門干部和老師,無所不用其極……教輔異化成“教腐”“貪輔”。
教輔絕不能被少數人以教育為名行不法生意之實,甚至異化成滋生腐敗的溫床。讓教輔重歸輔導教學和學習的定位,發揮其應有作用,首先應斬斷一些地方存在的教輔灰色利益鏈條。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全流程監督管理,及時、有力地向教輔材料征訂亂象“亮劍”,以雷霆之勢形成震懾威力。另一方面,應強化教育的公益屬性,推動教輔領域系統性整治。例如,江西省不再要求統一征訂教輔,而是組織優秀教師編寫學習資料,供師生免費下載使用,并由財政出資向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文字作業本等學習材料。
從長遠看,建立更加健康、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提高教師設計優質作業的能力,才能扭轉部分地區教輔過多過濫亂象,令其回歸“輔”的定位,讓教育更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