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永定 古韻新輝”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分享會上,一線建設者、親歷者講述新時代的西山永定河故事。主辦方供圖
你為什么愛上北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中,有人被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所吸引,有人則愛上了它的包容與溫柔,還有人在這里找到了實現夢想的機遇。11月28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市文物局、市園林綠化局主辦,中國青年網承辦的“山河永定 古韻新輝”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分享會在北京門頭溝舉行,來自各個領域的一線建設者、親歷者們齊聚永定河畔,講述新時代的西山永定河故事,以及他們愛上北京的不同理由。
金色回響:他們愛上“一軸三帶”的文化沉淀
“來中國以后,每次有機會參觀宮殿、寺廟等古建筑,我都會特別留意房頂和屋脊,尤其是屋頂上的‘小神獸’。我一開始只是愛拍它們端坐在藍天下、陰云中,后來因為這些‘小神獸’,我漸漸對中國的古建文化產生了興趣。”每當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羅馬尼亞留學生丹尼爾漫步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他總會不自覺地抬頭仰望那些古老的建筑。
為了深入了解這些琉璃神獸背后的故事,丹尼爾開始了他的北京中軸線探尋之旅。他發現,北京中軸線沿線有很多來自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印記。比如,中軸線古老宮殿屋頂上的很多琉璃瓦、琉璃裝飾,都來自清代工部琉璃窯廠的舊址、位于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來到琉璃渠村,剛踏入皇家琉璃藝術館的大門,丹尼爾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驚嘆于龍的威嚴、鳳的美麗、獅子的勇猛。“我太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故事了!特別是當我了解到這些神獸的排列順序和數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時,更是對古代建筑的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認識。”他說。
不僅是中軸線這“一軸”,北京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這“三帶”之間的連接也大有講究。
門頭溝區柏峪村的“柏峪燕歌戲”傳承人譚秀霞經常聊著天就唱兩句,戲曲已經融入她的生活。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與長城文化帶相互滋養,燕歌戲就是在兩個文化帶交相輝映中誕生的文化瑰寶。燕歌戲是源于宋元、興于明清的古老戲曲藝術。“讓我說,不如讓我唱,我從小就喜歡聽燕歌戲,在我們村,大家都能唱幾句,我們是民間藝術,日子過得有滋味,戲才唱得有滋味!”在燕歌戲民間藝術家的努力下,燕歌戲走進了門頭溝很多校園,已經有16名小小傳承人能獨立唱出一段。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與大運河文化帶相互孕育,白浮泉就源于兩個文化帶的相互交融。北京昌平文旅集團講解員寇艷慶告訴記者:“歷史上永定河曾經是北運河的水源,永定河和大運河是相互孕育的關系。北京就是一部歷史教科書。”
綠色魅力:麋鹿回故土,飛羽返清湖
在北京這座充滿包容性的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比比皆是。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黨組副書記王鳳斌和同事們通過科學實施野鴨湖濕地修復項目,為首都的生物多樣性之都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
20世紀末,野鴨湖濕地曾因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而陷入危機,濕地面積急劇縮小,生態環境惡化,鳥類數量銳減。面對這一困境,剛畢業的王鳳斌踏上了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征程。
他和同事們制定科學規劃。通過構建深潭、淺灘,連通水系,恢復濕地植被等一系列舉措,野鴨湖濕地已成為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多、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從1997年建立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到禁牧禁漁、涵養生息,再到鳥兒飛回、萬鳥齊飛,躋身國際重要濕地,26年來,野鴨湖濕地經歷了化繭成蝶般的巨變。萬頃碧波在城市中流淌,片片濕地送來盎然生機,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詩意地棲居,正在一步步從夢想變為現實。”王鳳斌說。
深耕京西熱土、建設山水家園,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展覽部主任、副研究員胡冀寧和王鳳斌有同樣的感受。“麋鹿科學保護的成功案例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中國樣板、貢獻了中國智慧。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生態條件越來越好,也為這些小生靈提供了棲息的絕佳環境。”她說。
紅色血脈:回望“北京西山那一抹紅”
為什么愛上北京,愛上京西?因為這里有數不清的歷史回憶。
這里,有國際友人走出的自行車“駝峰航線”,有奔赴延安的平西秘密交通線,也有共產黨人走出的趕考之路;山谷里長眠著無數為國捐軀的志士仁人,大河邊矗立著群眾紀念烈士的豐碑。
“中法文化小道”位于北京西山綠蔭深處,這條蜿蜒的小道不僅引領著徒步愛好者穿梭于自然美景之中,更串聯起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百年歷史。北京語言大學學生、來自法國的留學生莎莎沿著這條小道,探訪了法國醫生貝熙業的故居——貝家花園。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貝熙業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了41年,貝家花園內的碉樓曾是貝熙業的診所,見證了他為周圍村民免費診治的善舉。貝熙業醫生在抗戰期間冒著生命危險開辟自行車“駝峰航線”,為中國抗日根據地運送寶貴藥品。
“兩國民眾了解彼此的不同,但更多的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共鳴:同樣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熱愛一個多元的世界。”她說,“在北京,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共鳴。這種包容與溫暖,正是北京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魅力所在。”
藍色火花:他們愛上北京創新創業氛圍
在北京,在京西,還有一股科技創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著城市的發展,讓人們在就業、生活等方面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北京聚智合眾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志新向記者分享了公司的最新成果——全球第一輛量產無輻式空心輪轂結構氫動力兩輪車。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展示了“北京智造”的強大實力,更為城市出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王志新介紹,無輻式空心輪轂結構不僅減輕了車身重量,提高了行駛效率,還在抗沖擊性和耐用性上表現出色。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應用,則讓這種兩輪車在續航能力和充能速度上具有了明顯優勢。幾分鐘內完成氫氣加注,續航能力可達數百公里,這樣的性能無疑為城市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選擇。
“在北京,我們更可以看到無限的可能與機遇。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和機會。無論是科技創新、文化旅游還是綠色出行等領域,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發展潛力。這種機遇與活力,正是北京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王志新說。
據了解,近年來,大興區重點打造生命健康、臨空產業、先進制造和數字經濟“四大產業集群”,其中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涵蓋了氫能源、商業航天等重要行業。
活動中,門頭溝區京西智谷智算中心運營總監樊少培介紹了AI賦能各行各業的情況。據了解,門頭溝區正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數字視聽、心血管領域醫療藥械“三大產業”,打造長安街西延線專精特新產業集群。
在分享中,還有不少贏得掌聲的環節。北京環衛集團的保潔員張旭被網友們稱為“掃地僧”,頤和園里到處都是歷史文物,怎么擦、怎么掃都有嚴格規定,彩畫、佛像不能用濕抹布擦,要用雞毛撣子撣。就連地面清掃,都要按照“磚地無土,土地無臟,立體保潔不斷線”的標準來嚴格要求。每周,張旭都要爬上萬壽山,檢查山上石刻,確保沒有發生破壞,“在頤和園當一名保潔員,我守護的可不只是環境清潔,更有文物安全”。
除了日常的保潔工作,張旭還遇到了新的挑戰。游客們不僅詢問廁所和大門口的位置,還會問他關于頤和園的歷史文化問題。起初,張旭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這讓他感到很難為情。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學習頤和園的歷史文化知識。張旭買書翻閱資料,上網搜索視頻,甚至吃飯、喝水、休息時都在學習。慢慢地,他開始了解這座園林的豐富歷史。如今,他已經能夠熟練地解答游客們的問題,甚至還能給專家們講解頤和園的建筑布局,越來越多網友因為他而更了解頤和園,“掃地僧”成了頤和園的傳統文化知識宣講人。
張旭用自己的故事詮釋:不要給自己設限,在北京,你有無限可能。從市井煙火到歷史文化,人們愛上北京的理由不勝枚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牟昊琨 楊月 實習生 蔣玉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