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林天羽
彩禮該不該有、彩禮的本質是什么、彩禮怎么使用……最近,有關彩禮的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榜。
作為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過程中的一項傳統禮儀,彩禮蘊含著對新人的美好祝愿。如今,在結婚過程中,彩禮依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不少新人“卡”在了彩禮這一關。在一些地方,高價彩禮讓新人為難,甚至成為結婚路上的阻礙。
年輕人怎么看待彩禮這件事?他們對待高價彩禮是什么態度?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多名青年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關于彩禮這件事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梁海宇前不久與女友領了結婚證,在結婚前雙方家庭共同討論了彩禮問題。梁海宇覺得,彩禮在結婚過程中是比較重要的,彩禮的數額可以根據家庭條件來定,如果超出自己家庭可承受的范圍太多,則是不能接受的。
大學生閉思凱同樣認為彩禮在結婚過程中是重要的,“現代社會看重男女雙方的感情基礎,但是彩禮能體現出男方家庭對女方的重視程度”。
今年23歲的向潛,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在他看來,在男女雙方相愛的情況下,彩禮不是很重要。他說,家鄉那邊的長輩也比較開明,不會太干涉彩禮,“彩禮數額一般都是圖個吉利,13.88萬元或18.88萬元比較多,這也表示對女方的尊重”。
鄒以清和趙佳音是一對大學生情侶。鄒以清覺得,彩禮可以有,但不應該是高價,“彩禮作為一種婚俗,有存在的意義,承載了對新人的祝愿,但是高價彩禮會使雙方有經濟上的負擔,是沒有必要的”。
趙佳音認為,到了結婚的年齡,雙方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應該是兩個人為了未來共同努力,而不是完全由一方承擔組建新家庭的支出。
“彩禮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從事影視行業的王夢雨認為,有人可能會把彩禮視為對未來生活的一個保障,但自己更在乎雙方的共同付出,會考慮結婚以后建立一個家庭共同賬戶,解決日常開銷問題。
相比于婚前的彩禮,今年33歲的張晶晶更看重男女雙方的相處情況、三觀是否一致和兩個人對未來的規劃。她覺得,彩禮數額可以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條件而定,如果確實有困難,可以將數額定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如果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也可以通過稍微高一點的彩禮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彩禮只是結婚過程中的一個步驟,不要讓彩禮成為雙方感情的阻礙”。
彩禮重在“禮”
王夢雨身邊有因為高價彩禮沒有結成婚的情況,“他們的婚房都快裝修完了,但是彩禮數額沒有達成共識,女方家庭可能沒有安全感,需要金錢來作為保障”。
張晶晶周圍同樣有因為彩禮沒談妥而在婚前分手的案例,在她看來,這不僅是彩禮數額問題,更折射出了兩人深層關系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是否真的看好對方,是否真的想組建一個家庭,“一段感情如果從一開始就不那么正確,或者帶著其他目的,到了聊彩禮這一步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談崩”。
梁海宇覺得,無論是彩禮還是嫁妝,都是雙方家庭給新人準備的禮物,重點在“禮”字。
“彩禮是男方父母拿出來給新組建的小家庭用的,而不應該是單純補貼給女方家。”00后大學生麻秋焰說。
談及彩禮的用途,23歲的孫雨柔認為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家里需要幫襯,可以一部分給家里,一部分留給自己的小家庭。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支持女方將彩禮以陪嫁形式返還小家庭。
“我覺得彩禮最合適的用法,是作為小家庭的儲備基金。”張晶晶認為,彩禮的用意之一是希望兩個新人能好好生活,因為兩個人剛組建家庭,可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或不穩定性,有這樣一筆資金做儲蓄或應急會更好。
鄒以清和趙佳音對于彩禮用途的觀點較為一致,比較認同兩個人建立一個共同賬戶,將彩禮錢存在里面,由雙方商量如何使用、共同支配。
拒絕高價彩禮 青年在行動
“在日常接收的信息里,會有某些地區彩禮高的認知。”王夢雨覺得,高價彩禮的觀念需要潛移默化地去改變。
梁海宇分析,高價彩禮的形成與攀比心理有很強的關聯,“一個地區如果長久以來都是高價彩禮,有人拿得少了,其他人會笑話,會讓人感覺沒有面子”。
趙佳音認為,某些地區產生高價彩禮是受當地風俗的影響,“有的地方認為女生養大了就嫁出去了,女方家庭需要一些回報”。
鄒以清覺得,高價彩禮是一種陋俗,可以通過地方性政策,給彩禮金額劃定上限,同時積極宣傳抵制高價彩禮,轉變大家的思想觀念。
彝族男孩爾古克者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在他的家鄉,高價彩禮問題曾困擾不少年輕人,一些老一輩的人會希望要較高的彩禮。“之前我的堂哥娶媳婦,彩禮金額很高,父老鄉親一起幫著堂哥湊錢。”
不過,爾古克者發現,如今家鄉的年輕一代基本不太在乎彩禮,更看重男女雙方互相喜歡,而且,近年來當地發布的一些條例給了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更多婚戀信心。
2022年,《涼山彝族自治州移風易俗條例》正式施行,其中對抵制高額彩禮等內容作出了明確規定。同年,涼山州民政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涼山州治理高價彩禮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導則》,其中規定涼山州婚嫁彩禮最高不得超過10萬元。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治理高價彩禮,60.5%的受訪者希望全社會形成文明嫁娶的新風尚。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靳小怡,長期從事彩禮問題研究,她表示,彩禮的習俗是長期存在的,這源于我國禮尚往來的傳統,但近幾年,高價彩禮在全國各地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不利于人口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靳小怡認為,高價彩禮問題與人口性別結構、社會習俗、消費主義和攀比心理加重等因素有關。破解高價彩禮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首先,要宣傳倡導健康向上的婚戀觀,讓年輕人樹立“提升個人能力”和“家業自己創”的奮斗觀;其次,要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口職業和就業的保障,幫助他們提高婚姻支付能力;再次,針對過高的婚姻支付負擔,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能“一刀切”“一窩蜂”,要有溫度地為青年婚戀“減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徐丹陽 白楊 見習記者 吳欣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