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落下帷幕,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奔跑的青春身影外,還有出圈的廣西非遺。
據不完全統計,學青會期間,運動員村的志愿者之家累計服務運動員近萬人次,那里的繡球制作、剪紙、點米成畫等非遺項目吸引了4300余人次打卡,一場廣西非遺的沉浸式體驗似乎成了年輕運動員學青會的“必修課”。
11月12日傍晚,運動員村的志愿者之家人來人往。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短短20分鐘,就有10多名運動員走進志愿者之家,文化展廳、非遺體驗等板塊,訪客川流不息,儼然已成為運動員的熱門打卡點。
運動員村志愿者服務中心的副主任、南寧市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劉俊杰說,運動員來自全國各地,將廣西非遺文化納入志愿者之家體驗項目就是為了讓大家在比賽之余接觸、了解到當地非遺,除了以賽會友,還能以文化交友。
在志愿者之家規劃之初,劉俊杰和同事就考慮到那里的房間緊鄰街邊,又是小門臉,適合打造成一個個單獨的體驗項目。他們想到了非遺,于是請來了當地非遺傳承人,為參賽年輕人提供非遺體驗的機會。
志愿者之家的非遺體驗項目主要包含剪紙、點米成畫、邕劇臉譜三部分,這些項目都具有“耗時長、做工精細”的特點。
在選擇項目時,劉俊杰考慮到運動員訓練艱苦、枯燥的特殊性,特意選擇了一些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完成體驗的項目,這樣運動員在比賽之余,每天都能來這里打卡不同的項目,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從而用更好的狀態去迎接比賽。
非遺傳承人曹文碧和鐘昀睿分別在志愿者之家進行非遺項目點米成畫和剪紙的指導,“這兩位非遺大師都是很好的老師。”劉俊杰說。
11月11日,記者剛走入志愿者之家的大廳門口,便聽到一陣陣歡呼聲。原來是幾名運動員正跳著往心愿墻上貼便利貼。
來自安徽的游泳運動員魯宜莎說,入住時,她就通過社交平臺了解到志愿者之家,經常利用比賽間隙來這里體驗剪紙、做繡球等非遺項目。這個14歲的女孩說,自己對廣西的文化、美食都感興趣,志愿者之家能給她各種滿足。
安徽的李欣憶說,她同樣被志愿者之家所設置的非遺項目吸引而來。她說,自打出了機場,一路見到的志愿者都很熱情。之前,她只知道廣西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這幾天,廣西的美食已經俘獲了她的胃。
“螺螄粉沒有我想象中那么臭。”李欣憶笑著說,在到飯店點餐時,老板還為她和父母推薦螺螄粉,“老板說好吃得停不下來”。李欣憶收藏了志愿者之家為運動員準備的廣西旅游手冊,準備下次再來深度游。
從志愿者之家的大廳走入旁邊的展廳,氛圍立刻從熱鬧變得安靜,每個人都在低頭專心描繪著手中的圖畫,有色彩斑斕的臉譜,也有帶學青會元素的圖案,這一展廳中所展示的展品均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邕劇臉譜,結束比賽和訓練的運動員,沉浸在五顏六色的臉譜和字畫中,儼然一幅青年與非遺文化交匯的美好圖景。
天津隊田徑運動員閆小磊在那里學著畫學青會的會標,“所有的志愿者制服上都會有”,在他看來,會標代表著學青會,有紀念意義。
作為一名北方人,離天津2000多公里的廣西曾讓他覺得“特別遙遠”,此次參加學青會,他腦海中的廣西清晰、立體了起來。
在點米成畫項目的體驗館里,年輕人圍坐在一起,有的在畫花草,有的在畫學青會吉祥物。河南隊游泳運動員王梓揚用點米成畫的技藝臨摹一張和女友的自拍照。
他說,此前還給女友繡了一個香囊。雖然女友沒有來廣西,但可以給她帶回有特色的禮物。
“來之前我還在擔心會不會語言不通,和當地人沒法交流。來到這才發現,大家的普通話說得也很好,而且當地人都非常熱情友好。”在王梓揚看來,這次廣西之行,打破了很多他原本的刻板印象。
“一開始我以為廣西作為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可能會相對落后一些。”來自浙江省的游泳運動員高圣涵形容起他第一次來到南寧市的感受,這里的城市建設讓他吃了一驚,學青會期間,他參加比賽的體育場館設施也是一流的。
19歲的田徑運動員李文豪用3小時拼出了學青會吉祥物“壯壯”和“美美”,在平時的枯燥訓練中,李文豪偶爾會心浮氣躁,但長時間的點米成畫讓他的心靜了下來,“做平面圖時需要把米一點點往上放,將它們排放整齊,這些磨煉了我的耐心。”李文豪說。
來自天津隊的朱婧形容起她在志愿者之家的感受:“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廣西特色。”有時候她坐在志愿者之家里,聽著來自天南地北的運動員用不同的口音相互交流,互相打趣,坐在一起拉家常,就會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他們同時也都在體驗著有廣西特色的非遺項目。“有的北方大漢,坐在志愿者之家一針一線地縫著廣西繡球,打算帶回給他的家人當作紀念品。”朱婧笑著說。
運動員村村委會志愿者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團良慶區委書記張佳露介紹說,希望能夠以志愿者之家為窗口,借助學青會的契機,向全國的青少年朋友們展示壯鄉文化,讓廣西非遺文化像火種一樣播撒給年輕一代。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謝洋 實習生 鄭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