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個故事來,換一部電影走”,是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項目創投路演”環節的宗旨,過去9年,這個環節也成為許多青年導演圓夢的舞臺。今年的北影節上,有11個尚未開機的電影項目,以及6個正在制作中的電影項目也來等待他們的伯樂。
創意與投資的一次次碰撞也折射出市場對青年導演的期待。
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秘書長王杰群說,扶持后起之秀,一直都是北影節的責任和使命。
過去9年,北影節創投會共推動近200個電影項目與產業界見面和對接,將30多位青年導演推向海內外市場。
2019年,顧曉剛導演的《春江水暖》在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第58屆影評人周閉幕式首映,該影片就是2018年北影節上獲獎的創投項目。《喊·山》《七十七天》等影片也都是從北影節創投項目中脫穎而出。
今年創投會共征集829個項目,在長達9個月的項目評審過程中,青年影人們不減的熱情震撼了評委。
今年的創投會由著名導演、監制陳國富擔任評委會主席,他評價說,創投會像一個海選,熱愛電影的人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半只腳已經踏入警察隊伍,但最后卻全身心投入電影里的青年導演高仁杰就是那個在海選中嶄露頭角的人,他在這次創投會中一舉獲得了“最具商業潛力獎”。
因為熱愛電影,本科讀偵查專業的高仁杰又考入香港浸會大學,他一直有個念頭,拍一部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警察故事,展現警察勇敢、堅守的特質。
2019年,高仁杰著手圓夢。他在四川等地采風時,和當地派出所民警同吃同住,觀察他們的工作細節,記住一個個與勇敢、堅守相關的場景,最終影片《進山》有了雛形。
高仁杰創作的故事打動了身邊做制片人的朋友、做攝影的好友……于是,一個專業出身但不足夠成熟的團隊形成了。高仁杰說,對于青年導演,缺人、缺錢、缺資源是共有的困難,而創投會的存在,為年輕導演提供了被投資人認識的平臺。
從初審到復審,高仁杰一路過關斬將,每一次都獲得評委的專業建議并不斷改進,進入總決賽的項目還會得到組委會一對一的專業培訓。
創投會現場還聚集了眾多出品方、發行方。“這也為我們這樣的無名之輩提供了曝光度。”高仁杰說,除了讓資方了解到項目,組委會還會搭建聯絡平臺,讓有意向合作的資方與項目方進行聯絡洽談。
喬思雪沒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后的大獎。她是本次北影節創投會入圍的唯一一位女導演,她所帶來的女性視角的影片,打動了所有的評委。
她的作品《漫游在藍色草原》講述的是一個蒙古族馬頭琴手在母親患阿爾茨海默癥病重以后,帶母親重回草原的故事。因為害怕失去母親,他在自己和母親腰上系了一條繩子。母親彌留之際,他體會到疾病帶給母親的折磨和痛苦,最終選擇將繩子剪斷。
這個故事與喬思雪的生活緊密相關。“到現在為止我都是一個特別害怕失去母親的人”,喬思雪說,年少時,她一直想逃離母親,最終遠離家鄉到法國學習電影。
留學期間,一天晚上,母親在電話里很平靜地說起自己曾因為更年期的折磨想要自殺。喬思雪突然發現她們真的走遠了,母親在最痛苦的時候沒有想過給女兒打個電話。
喬思雪開始寫這個故事,其間,她和母親的關系也像被一條繩子拉近了。而寫到最后她發現,即使她和母親重新了解了彼此,但最終還是會把那條繩子剪斷,各自回到自己的生命體系中。
影片中有個蒙語,譯為“臍帶”,“在這個故事里面,繩子最開始很像臍帶,母親通過它傳輸養分給胎兒。現在繩子系在母親身上,是兒女對母親的保護……”她的故事得到了共鳴,最終獲得“評審會特別大獎”,也會有出品方、投資方與她合作。
陳國富說,在創投會現場,有經驗的業內人士能夠幫助項目更精準地往前推動。而他作為評委也一直在思考,當下的創作者急需什么資源,他能給這些創作者提供什么?
這些問題也是北影節創投會所要解決的,北影節北京市場項目創投走入第九個年頭,鼓勵和扶持有才華、有夢想的青年電影人,為華語類型電影不斷注入新鮮力量的腳步沒有停止。正如高仁杰所說,創投會就像一個媒人,為青年導演和資方牽線搭橋,幫助青年導演走向更好的下一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08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