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演李安看來,轉向數字技術不僅是他本人的冒險,也是東方文化在世界電影中可以抓住新的表達機會。
近10年中,從數碼3D、120幀4K,再到CG(計算機圖形學)特效,李安的電影更多地被首先聚焦在所使用的技術上。
8月25日上午,李安遠程連線北京國際電影節,66歲的他在電影大師班上再談數字技術,他坦露自己在創作中的困惑,“現在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拍片最終使用什么技術取決于要表達什么。”
不斷求新的李安至今自稱“老式”電影導演,他回憶,第一次的轉變并不順利。在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李安根深蒂固的“膠片信仰”突然瓦解,他覺得自己與影片中的少年沒有差別,好像“和老虎在太平洋漂流”。“很恐懼,第一次不知道該怎么拍電影了。”李安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所以選擇用3D形式,是李安在思考如何表達這一題材時遇到了瓶頸,他認為,需要多加一個視角空間才能突破。但這種轉變不僅造成拍攝上的差異,也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安認為,演員的表演要更精致,更含蓄,不那么夸張,內心的層次要更豐富。攝影機要去捕捉他們無意識中透露的捉摸不定的東西。而最終實現表達,則“必須要和技術產生一個很熟悉的依存關系”。
李安對技術的執著可以追溯到學生時期。他在《李安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提到,“從學生時代起,我拍片就有個目的:想練習一樣新技巧。直到現在,我還保持這個習慣,每拍新片總希望能觸摸一些新技術。基本上我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學到某個技術,就會有快感;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我就有很大的滿足感。”
實踐告訴他,要想獲得這種滿足感其實是和整個電影工業、觀影文化扭斗,電影工業是一個固定的形態,挑戰它阻力很大。不過李安表示,冒險一直是自己最安全的舒適圈,最好的能力需要永遠往前才能發揮出來。
在李安看來,藝術既要有靈魂,又要有技術,才能打動人心。含蓄幽微的東方文化原本在主流電影中并不占優勢,表達個人意志如何影響世界的西方故事顯得更“好看”,也符合一般觀眾的觀看習慣。
如今,東方文化可以在新技術中找到出口。李安認為,東方文化敬畏天地、團隊,重意境和留白,人在天地中很渺小,結構似有似無,新技術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東方所擅長的融入或改變原有的規則。
李安預測,未來拍電影會和現在不太一樣,可能接近動畫,可能又會更真實,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可能會來臨。
李安一直試圖通過技術接近真實。最新作品《雙子殺手》使用了高幀率3D影像技術,細節呈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甚至連肌膚細膩的紋理、毛孔,以及人物眼睛中的血絲都清晰可見。但上映后詬病最多的是,技術之外沒有講好故事,大師神話一度遭到質疑。
有人問李安,下次拍電影還會首先考慮技術嗎?他說,要看我想表達什么東西,這些東西在拍電影之前就已經在我心里,我再用影像呈現。至于用什么技術,就像蘋果和橘子不能比較一樣,膠片電影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藝術,而數碼和3D電影剛剛起步,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08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