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超載超速、逆行、闖紅燈……道路上,電動自行車不文明騎行現象頻頻發生。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不文明騎行行為泛濫,61.4%的受訪者歸因于缺乏交通規則意識,56.6%的受訪者認為是缺乏騎行禮讓宣傳教育導致的。
電動自行車不文明騎行,61.4%受訪者歸因于缺乏交通規則意識
“早上我要在上班之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雖然幼兒園離家不算遠,但騎個電動車會更加方便,我看到很多家長都是騎電動自行車接送孩子的。”天津的80后寶媽王淑敏覺得,電動車給城市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但大家騎電動自行車時還是缺乏安全意識,夏天的時候,很多人,特別是女生可能因為穿了戴帽子的防曬衣,就不戴頭盔了。”生活在北京的馬琛說。
不文明騎行行為泛濫,61.4%的受訪者歸因于缺乏交通規則意識,56.6%的受訪者認為是缺乏騎行禮讓宣傳教育導致的,56.3%的受訪者指出是因為交通管理執法不嚴格,41.2%的受訪者覺得在外賣等行業的限時要求下,不得不追求速度,40.9%的受訪者歸因于騎行等紅燈時間太長,37.6%的受訪者認為是騎行道路不暢通導致的。
馬琛覺得電動自行車騎行者闖紅燈的情況很常見,特別是快遞或外賣小哥,“他們可能是有送達時間要求,等不了紅燈。有的路口確實紅燈時間很長,我回家的路上,遇到大的十字路口,紅綠燈都是99秒,而且一邊紅燈后另一邊還要等好久才變為綠燈”。
“大家的安全意識相對比較欠缺,但電動自行車畢竟是種‘肉包鐵’的交通方式,一旦出了事故,影響的是駕車人和搭乘的人,還有可能影響其他交通參與者,如行人、其他車輛駕駛員等,所以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提醒。
外賣騎手電動自行車騎行問題需針對性管理
顧大松說,外賣騎手的電動自行車騎行問題相對比較集中一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它畢竟是經營生產行為,可以通過督促企業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來進行規范。比如為了治理騎手的交通違法行為,上海早在2021年年底,就針對騎手啟用了內嵌芯片的專用電子號牌,并聯動監控探頭在路口對騎手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抓拍”。
顧大松指出,治理電動自行車的違規問題,需要生產、銷售、通行、停放等全鏈條進行規范管理,社會、學校、家庭、公益組織、媒體等多方發力、齊抓共管。
“大家選擇騎自行車或者騎電動車的原因是短距離出行時沒有適合的公共交通工具,根本問題在于公共交通沒有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王淑敏建議整個交通系統共同發力,配備完善的交通設施。
受訪者中,00后占19.7%,90后占43.5%,80后占29.0%,70后占5.8%,60后占1.9%,其他占0.1%。一線城市的占35.0%,二線城市的占41.2%,三四線城市的占20.9%,鄉鎮的占1.9%,農村的占1.0%。
(丁香雪鈺對此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王淑敏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