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公眾對未成年人安全綠色上網也越來越關注。《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及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網絡沉迷、接觸不良信息、遭遇網絡詐騙或欺凌、被誘導過度消費、盲目追星等與未成年人上網相關的問題,受到受訪者的廣泛關注。家長普遍采用“限時”措施來引導和管理未成年人。
72.78%受訪成年人擔心未成年人接觸色情、賭博、毒品、暴力等不良信息
調查顯示,近八成(76.99%)受訪成年人擔心未成年人出現“網絡沉迷”問題,七成多(72.78%)擔心“接觸色情、賭博、毒品、暴力等不良信息”問題,五成左右擔心未成年人遭遇“網絡詐騙”“個人隱私泄露”“虛假信息或網絡謠言”。未成年人對這些問題也較為關注,近七成(66.09%)受訪未成年人擔心“網絡沉迷”問題,五成多擔心上網可能接觸到不良信息或遭遇網絡詐騙。
比較發現,在“個人隱私泄露”“網絡欺凌”“盲目追星,粉絲應援”問題上,未成年人關注的比例超過成年人。課題組分析,這說明未成年人對上網行為可能存在的風險有一定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些年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成果。
12歲以下未成年人遇冒充熟人詐騙更多,12歲以上未成年人遇兼職詐騙更多
近年來,網絡違法犯罪呈現高發且低齡化的特點。如“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以下簡稱“幫信罪”)已成為致使許多青年甚至未成年人在不經意間跌入泥潭的原因。
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中,兩成左右的受訪未成年人表示在用網時遇到過違法有害信息,一成多曾遇到過流量綁架,如瀏覽器綁架、軟件捆綁下載等,一成多遇到過網絡入侵,如木馬入侵、賬號被盜,一成多遇到過網絡攻擊,如黑客攻擊、勒索病毒等。還有一成多遇到過網絡詐騙,如金融詐騙、電信詐騙、殺豬盤等,一成多遇到過個人信息被侵犯,如強制采集人臉信息、個人資料被出售牟利等,接近一成遇到過“虛假賬號租售、非法交易平臺/中介平臺、網絡水軍、木馬等惡意軟件等”網絡黑灰色產業犯罪。
比較發現,12歲以下受訪未成年人稱遇到網絡入侵、網絡攻擊比例更高,12歲以上受訪未成年人稱遇到違法有害信息、流量綁架的比例更高。
對受訪未成年人遇到的網絡詐騙形式進行統計發現,遇到較多的是“貸款金融詐騙”,如校園貸、助貸套路等。其次是“電話欠費、積分兌換、中獎詐騙”“低價誘惑、網絡釣魚”等詐騙形式。這說明各式各樣的網絡騙局,已經對未成年人用網構成了一定威脅。
比較發現,12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遇到貸款金融詐騙、疫情詐騙圈套、冒充領導熟人或政府工作人員詐騙、交友詐騙更多,尤其是冒充熟人等詐騙,比12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高兩個百分點;而12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遇到電信詐騙、網絡購物詐騙、投票詐騙、兼職招聘詐騙、還款詐騙更多,尤其是兼職招聘詐騙,比12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高近4個百分點。
管理未成年人上網:家庭排在責任主體第一位
針對各種上網問題,調查顯示,家長們普遍采用“限時”的措施來引導和管理未成年人,包括“規定了上網的時間限制”(71.30%)和“規定上網前提(如先完成作業)”(53.80%)等。此外,還有24.10%受訪成年人通過陪伴家中未成年人上網的方式進行引導和管理,17.50%受訪成年人給兒童安裝兒童上網監控和過濾軟件,16.91%受訪成年人要求家中未成年人上網只能學習不能玩游戲。
對于“應由誰來主要引導和管理未成年人上網”的問題,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存在一定的認知差異。受訪未成年人認為家庭(73.10%)、自己(65.78%)和學校(58.22%)是排在前三名的責任主體;而在受訪成年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家庭(81.82%)、學校(69.64%)和互聯網平臺(58.51%)。
可見,未成年人對待上網行為,在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認知,而成年人更強調成年群體應承擔引導和管理責任,在未成年人自身責任上,受訪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認知差異接近15個百分點。這提示成年人可以在引導和管理中,側重挖掘和鼓勵未成年人的主觀能動性,督促其形成健康上網的認知及自我約束態度,在外界給予干預監管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風險。
同時,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都將家庭排在責任主體的第一位。因此,課題組建議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教育培訓等途徑,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使廣大家長不僅知網懂網,還知娃懂娃,在家庭中為未成年人筑牢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孫宏艷 北京林業大學 馬銘陽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