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推進教育數字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數字化紅色資源是指運用數字技術對紅色資源進行采集、整理、存儲、展示和傳播,以圖像、聲音、視頻等方式具體呈現的紅色資源。數字化紅色資源為保護好、傳承好紅色資源創造了全新圖景,為運用好紅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強勁動能。
深刻把握數字化紅色資源的育人優勢
數字化紅色資源打破了傳統紅色資源的時空限制,以更為直觀鮮活的數字化形式呈現,相較于傳統紅色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優勢。
拓展了育人場域。數字化紅色資源可以突破物理限制,常態化運用到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種應用場景中,創設不同主題的學習環境和情境。通過將數字紅色資源標簽與青少年畫像數據結合,精準定制、推送紅色育人資源,可以滿足青少年個性化學習需求,引發情感認同與共鳴,浸潤青少年心靈,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活化了育人場景。數字技術改變了紅色資源傳統的展示方式,吸引青少年真正感悟紅色精神、領略紅色文化的魅力。數字技術助力紅色資源實現動態展示。通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紅色革命現場、實現情景再現,以動態感增強觀感。數字技術助力紅色資源實現“復活”展示。例如,通過推出虛擬化、情景化的線上陳列展覽,還原史實真相,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革命歷程,建立起紅色資源與青少年之間的密切聯系,激勵青少年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豐富了育人資源。數字化紅色資源是對傳統紅色資源的創造性再生,豐富了紅色資源的存在形式和內容,為時代新人培育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數字化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青少年培育提供了生動素材支撐,通過制作數字化紅色動漫、紅色電影、紅色游戲,向青少年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涵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基于線上紅色資源數據庫,打造線上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研學課程,幫助青少年在線上學習、研究中涵養艱苦奮斗精神,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提升了育人效果。數字化紅色資源以其獨特的吸引力與優勢提升了新時代青少年培育效果。以數字技術提高紅色資源的直觀可視和互動效果,提升紅色資源吸引力和青少年參與度,提高青少年“入場率”和“有效在場率”,提升紅色資源育人的政治功能性、激勵功能性、塑造功能性和文化功能性,為培育新時代青少年提供精神支持、注入源源不斷動力。
科學構建數字化紅色資源的育人體系
充分發揮數字化紅色資源涵育時代新人的價值功能,需要找準切入點、把握關鍵點、抓好發力點,科學構建育人體系。
以數字化紅色資源的開發為前提。數字化紅色資源數據庫的建設開發是發揮其育人功能的基礎。組建具有多元學科背景的智庫型研究團隊,為系統性梳理紅色資源、持續性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全面采集紅色資源數字信息。分批次、全覆蓋式走訪紅色資源所在地,采集書籍方志、文物古跡等有形紅色資源,記錄精神品格、紅色故事等無形紅色資源。通過精準采集革命遺址現場三維數據、訪談對話老戰士、老黨員等方式,分主題收錄實物、資料等信息,建立紅色資源大數據庫。
以數字化紅色資源的共享為關鍵。系統化管理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基因庫”,動態共享紅色資源數據庫,是數字化紅色資源育人實現的關鍵。通過采集紅色資源信息、修復紅色資源樣貌,借助數字孿生、虛擬仿真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信息建立、數據模擬、數字傳輸,整合全國各地的“紅色物理資源+紅色數字資源”,實現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紅色資源動態共享與利用,提升紅色資源開發價值,促進紅色資源育人作用發揮。
以數字化紅色資源的傳播為重點。數字技術改變了紅色資源傳統的傳播方式,通過建設紅色知識文化平臺,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創新紅色資源傳播形式。搭建紅色資源知識服務傳播平臺,系統整理分布在全國各地、數量龐雜的紅色資源,依托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建立紅色資源知識服務傳播平臺,更新完善紅色文獻數據庫、紅色景點線上展示庫等。運用立體傳播形式,融合虛擬仿真、全息投影等技術,將紅色知識信息融入生動形象故事情節中,實景化營造豐富逼真細膩的視覺場景,強化青少年的感官感受和精神激勵。
以數字化紅色資源的融入為支撐。要把數字化紅色資源充分融入青少年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通過文化場館建設、社區教育活動、媒體宣傳等多種途徑,實現數字化紅色資源的全面滲透。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要利用好數字化紅色資源為思政課賦能增效,推動教學資源“多”起來、教學方式“新”起來、教學平臺“強”起來。在家庭教育中,要將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如紅色影視、紅色文藝活化為家庭文化生活的紅色基因。自我教育是個體成長的內生動力,青少年應該自覺運用數字化紅色資源堅定理想信念,塑造自我、成就自我。
(孫魯霞系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魯力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南省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