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俞希)1月7日,“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走進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峽大學校史館。全網約60萬人“云游”三峽大學校史館,回顧三峽大學百年辦學的歷程,了解三峽工程等“國之重器”的建設,感受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
這場“百年之旅”從三峽大學校內水電基石廣場上矗立的4塊“巨石”開始。該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高曉紅介紹,這4塊石頭均取自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壩基巖芯,象征著三峽大學在國家重大水利電力工程建設中作出的貢獻。
三峽大學校史館是三峽大學百年辦學歷程和成就的集中展示平臺,也是維系校友和師生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該館共展示照片500余張、實物展品100余件,有多媒體展項10余處,集中展示老校報、歷史影像、老教師訪談錄等可視化資料。
自1923年建校以來,三峽大學共培養了15萬名水電人才。經歷多次轉設合并后,該校現已是為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保駕護航、輸送人才的重要樞紐。“20多年來,在祖國所有大型水電建設項目中,都可以看到三峽大學校友的身影。”該校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范勇說。
三峽大學扎根于屈原故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該校校訓。“屈原昭君故里宜昌,三峽大學求索搖籃。”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彭紅衛講述了宜昌兩大“形象代言人”——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闞如良解讀了三峽大學在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方面的成果。
“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由中國青年報社發起,邀請高校博物館和校史館館長、負責人、大學生講解員等嘉賓做客直播間,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相關負責人介紹,“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旨在通過直播向社會推廣高校文博資源,打造貼近青年的云思政課,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