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江蘇鎮江的一家材料公司正需要一種性能更高、性價比更好的陶瓷材料來做化工設備零部件時,南京工業大學2011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張羽杰十分激動,他們的產品終于有“用武之地”了。
大三時,張羽杰和團隊成員帶著他們的金屬有機凝膠合成等3項技術和國產高端精控化高熵陶瓷粉體及生產工藝,前往這家材料公司“投石問路”。
合作一年多以來,該公司生產實現降本增效。這給張羽杰注入了強心劑:“這讓我有了進一步堅持下去的動力。我還想把這個項目做得更好,實現產品的迭代升級。”
近日,張羽杰團隊憑借“精瓷成器——國產高端精控化高熵陶瓷材料破壁者”項目,以小組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全國總決賽金獎。在學校支持下,該團隊現已順利注冊公司。
張羽杰團隊的故事是南工大在科產教融合中“培種育苗”的縮影。
“學校將產學研合作優勢遷移賦能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科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工科人才的新模式。”南工大黨委書記芮鴻巖說,“一方面,我們把科研成果、產業真題嵌入教學,打造學生爭當國之大才的‘匠心’;另一方面,把課程從教室延伸到工廠、車間,鍛造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篤心’!
在南工大校園里,化工2003班的成績單相當亮眼:全班32人,一半升學,一半就業。就業者中,相當一部分人收到了好幾家單位遞來的“橄欖枝”。現就職于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公司的李志強認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該專業是學校王牌專業,跟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有很大關系。
“我們重視課程設置,致力于打造一流課程。”該校教務處處長陸春華介紹,學校堅持以招生、培養推進就業,逐步形成“吸納企業新技術、制定專業新標準、開發課程新資源”的課程建設路徑,實現產業鏈和專業群深度耦合。目前,該校聯合企業構建“綠色、智能、創新”三大課程模塊,改革產教融合型課程184門。
“我們合作的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從事綠色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行業的,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該校教學評估處處長居沈貴介紹,學校開展融合式教學,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崗位適用性。
此外,該校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比如,該校喬旭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不同工況反應與蒸餾集成技術及在化工中間體生產中的應用”等科技成果,已被納入課堂教學。據該?蒲性涸洪L姜岷介紹,從2016年至今,該校已有270多門專業核心課程融入科技成果。
為使學生豐富專業認知,謀劃未來就業,該校還與多個龍頭企業聯合開展工科人才“靶向”培養。在給大三學生開設的“土木工程施工”課堂上,來自中建二局的總工程師蘇憲新帶來了南京上坊保障房項目的案例,這是全國首棟高層全預制建筑。學生普遍反映,這樣的課堂把生澀的理論形象化,促進了知識更好的消化吸收。
“在企業調研中發現科研真命題,在實戰訓練中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痹撔8毙iL陸偉東介紹,學校30%以上的實踐課程從教室延伸至企業車間,學生全部進入生產企業一線開展真場景工程實訓。該校聯合產業、企業和政府,建設15個“國家-省-!比壃F代產業學院、1個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
2013年以來,該校學生完成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萬余項,在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1.5萬余項。教師創辦150多家學科型公司和10多個新型研發機構,帶領學生研究真問題、設計真項目,體驗創業全過程。
朱琳 楊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