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獲取兩張國家級證書”“參與22個水分較大的比賽助我贏得1.8萬元獎學金”……近日,《法治日報》的調查揭示,一些機構正利用高校綜合測評排名的漏洞,舉辦門檻低、獲獎率高的“水賽”,吸引學生繳費參與。這些“水分較大的比賽”,普遍存在獎項泛濫、組織隨意、項目名不符實等問題,并沒有太多含金量可言。
學生參與這些“水賽”,獲得快速“刷經歷”,進而在校內綜合測評中得到更高分數的機會。綜合測評,通常是對學生在學業、品德、文體、競賽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是許多高校評定獎學金、榮譽稱號的重要依據,其初衷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在實踐中,高校對外部活動監管能力不足,分數評估標準有時也相對僵硬,導致部分學生想方設法“走捷徑”。
部分學生對明碼標價的“證書”“競賽”趨之若鶩,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畢竟,“數量”營造了一種客觀的假象,即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被簡單量化。然而,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簡化為數值比較,往往會忽略實際情況與個體差異。倘若學生為競爭而競爭,不再關注競賽本身的意義,也無視競賽的實際內容,顯然不利于其個人成長發展,也背離了高校設立相關制度的初衷。
面對這種現象,有人會將其簡單歸咎于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問題,認為這么做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實際上,“水賽”泛濫的背后,學生也有諸多不得已之處。隨著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擴大,短期難免加劇競爭。高校設立的評價體系,稍有不慎便可能形成過強的“篩選導向”,讓部分大學生感到焦慮,仿佛《灰姑娘》故事里努力想要穿上玻璃鞋、穿不上也要削足適履的那些角色。
事實上,從學生工作到實習實踐,從科研競賽到出國交換,這些活動的根本意義,都在于讓學生學到知識、找到興趣,成為更加優秀、更加健全、更加陽光自信的人,而不是單純轉化為一個個“加分項”,裝飾學生的個人履歷。
回到“水賽”的問題,參與者往往認為,即使這些獎項含有一定水分,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為未來的就業或升學增加籌碼。他們可能覺得,在激烈競爭中,任何一點額外的優勢都可能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因此不惜參與“水賽”。“周瑜”與“黃蓋”相遇,自然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然而,花錢買獎,讓競賽淪為形式主義的秀場,失去了競賽應有的意義。到頭來,學生成了這些無良機構收割的對象。
要制止這一情況,還需從根源入手,對其釜底抽薪。一方面當然要打擊、遏制“水賽”,通過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方式,提升監管效能,防止機構與學生鉆空子。另一方面也應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使其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真實素質,避免過度競爭、無效競爭,從而有效消除對“水賽”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層面,我們要努力讓求真知的學風超越單一量化的評價。多方共治、多措并舉,為個體追尋人生理想提供支撐。唯有如此,各類競賽、活動才能夠回歸“培養人才、全面發展”的初衷。
楊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