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9日,中國青年報“校園早新聞”來了!
幾分鐘速覽最新校園熱點,帶你走近“寶藏學校”、學習“榜樣青年”、了解“服務資訊”:中青號推薦 | 王亞平到安徽師范大學深情講述筑夢摘星奮斗路;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請全校2萬多名師生免費吃魚;中青號推薦 | 東北財經大學校歌MV《舟海之約》發布;上大學后怎么與父母溝通。
中青號推薦 | 王亞平到安徽師范大學深情講述筑夢摘星奮斗路
英雄航天員王亞平到高校了,現場不僅座無虛席爆滿,不少學生還席地而坐聆聽報告。
據安徽師范大學中青號10月18日發布的消息,10月16日,英雄航天員王亞平應邀出席安徽師范大學第6期“花津大講堂”,以《與時代同頻,和夢想共舞》為題,講述自己筑夢摘星的奮斗之路。
報告會上,王亞平從兒時的飛天夢講起,深情講述她不忘初心、逐夢蒼穹的奮斗故事。
她介紹了航天員日常訓練生活,分享了訓練中挑戰生理、心理極限的切身經歷,以及在太空中工作、生活和授課體驗,并為大家展示了太空中拍攝的無垠宇宙和美麗地球,真誠講述了首次執行出艙任務的心路歷程。她說:“我們是帶著14億人的期待去出征太空,在發射的那一刻,我的腦海里只有六個字:責任、使命、圓夢。”
她深情說道:“能夠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到國家的夢想當中,并為之拼搏奮斗,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報告會上,王亞平與現場同學親切互動交流。“希望同學們珍惜當下、不負韶華,用智慧和熱情創造美好的未來!”王亞平鼓勵同學們保持好奇、勇敢探索,朝著夢想努力前進,追逐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報告會結束后,物理(師范)專業唐婷同學久久不能平復自己激動的心情,“作為一名師范生,我也會像王亞平老師一樣,讓更多的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我想這就是老師的意義!”
更多內容可點擊前往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號查看: 《英雄航天員王亞平深情講述筑夢摘星奮斗路》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請全校2萬多名師生免費吃魚
10月18日,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請全校2萬多名師生免費吃魚,酸菜魚、清蒸魚、油煎魚……
這些魚來自校園里的金湖。10月17日~18日,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舉辦捕魚節,兩天捕獲超過8000斤的魚,魚王是一條42斤的花鰱。
正值學校高職教育辦學30周年之際,學校還為全校師生準備了校慶日電子餐券。
中青號推薦 | 東北財經大學校歌MV《舟海之約》發布
據東北財經大學中青號,近日,《舟海之約——東北財經大學校歌MV》正式發布!東北財經大學師生校友真情歌唱,獻禮東北財經大學建校72周年。
更多內容可點擊前往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號查看: 《東北財經大學校歌MV〈舟海之約〉發布》
上大學后怎么與父母溝通
據中國青年報10月19日4版,“你怎么跟父母說話呢”“說了你們也不懂”“誰家孩子像你這樣”“早知道不跟你們說了”……開學剛一個多月,對于很多大學生及其父母而言,這樣的對話并不陌生。
一邊是離開家庭庇護,開始自由生活的孩子;一邊是失去生活重心,不斷焦慮憂心的父母。隔著遙遠的距離,語言文字本是唯一的紐帶,但許多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卻產生了相似的感受——為什么上了大學后,和父母的溝通變難了?
剛入學沒多久,來自濟南某大學的大一新生牛建雨就感到了有些不適應。這是她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不熟悉的環境,不簡單的課程,不習慣的飯菜……最令她無所適從的,是媽媽不在自己身旁。一切都沒有了實時聽眾。
牛建雨試著跟媽媽“煲”電話粥,每天都要“煲”至少兩個小時。“以前在家,哪怕打個噴嚏,媽媽都能馬上聽到。但現在我們都看不到彼此在做什么。”盡管每天分享照片,雷打不動地視頻聊天,但依舊“不一樣”。
不長的通話時間,只能留給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被濾去的那些“噴嚏”,也帶走了牛建雨觸手可及的安全感,“和媽媽的溝通好像變難了”。
有段時間,牛建雨因想家吃不下飯,每日的伙食費不超過10元。但在電話中告訴媽媽時,卻被批評“矯情”,母女倆因此還鬧了不愉快,“她希望我能獨立堅強一點。”牛建雨惆悵地說。
“溝通變難了”也是不少家長的心聲。一提起兒子,來自海南的陳惠蘭就有些發愁,去年剛考上某985大學的兒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從不讓人操心,就是不愛和父母說話。”陳惠蘭說,以往在家還能面對面交流,但上了大學后就“不見蹤影”,“從來只有家長給他發消息,幾乎沒主動問過我們,真不知道他發消息是不是按字收費!”在9月臺風“摩羯”登陸海南時,兒子也沒有一句問候,這讓陳惠蘭“有些心寒”。
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親子溝通的問題,往往不是起于大學,而是取決于之前的溝通模式,這種模式在孩子離家后也會延續。但上大學帶來的改變對雙方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像臺風來襲時,地基結實的房子不太容易出問題,但如果地基本來就不堅實或存在問題,那臺風勢必會帶來更大的沖擊。”
除了物理距離導致的“溝通難”,心理層面上的“難溝通”也是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困擾所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今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0.4%的受訪青年覺得成年后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變少了,而63.5%的受訪青年認為與父母有代溝,難以溝通。
汪冰指出,溝通中的沖突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水面下隱藏的往往是沖突的原因,是雙方受到的傷害、失落的情緒以及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孩子喜歡逞強,父母也喜歡逞強,雙方都不會示弱,都表現出自己最強悍、最負面的一面,不想被對方看見自己的軟肋。”
他建議,改善溝通技巧,可以將“你不要自作主張”換為“當你自己做決定時,我感到有些擔心,因為我希望能幫上忙”,將“你不用管”換為“我想先試試自己去解決”,將“你出去為什么不報備”換為“我很擔心你的安全”……汪冰說,示弱不是丟失個性,只是“把我的感受告訴你”,“當父母與孩子都能成為對方的容器,接住彼此的情緒時,大家都有釋放的空間了。”
汪冰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溝通的目的:“溝通不是為了論輸贏對錯,也不一定是為了達成一致,而是為了了解彼此的想法。”
(應受訪者要求,陳惠蘭為化名)
更多內容可點擊查看全文: 《上大學后怎么與父母溝通》
整理:張力友
中國青年報“校園早新聞”聯系郵箱:zqbxiao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