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百年學府,“抗大第二”賡續紅色血脈;
緊跟黨走,初心如磐,扎根邊疆培養報國之才。
“民族的命運擔在雙肩,努力莫遲延……”由著名共產黨人林基路作詞的新疆學院校歌《我們正青春年少》,在抗日戰爭時期唱出了愛國青年的革命心聲。百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大人甘于奉獻、奮勇向前。
擁有“抗大第二”紅色基因的新疆大學,2024年9月21日迎來了百歲生日。“團結、緊張、質樸、活潑”的校訓來源于延安抗大校訓。百年來,新疆大學雖地處祖國西陲,但新疆大學始終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承擔著為邊疆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使命。
“抗大第二” 傳承紅色基因
1924年,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成立,開創新疆高等教育的歷史先河,后幾經更名重組,發展至今,2017年,新疆大學成為全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2022年新疆大學進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紅色,是有“抗大第二”之稱的新疆大學熠熠生輝的底色,是引領新疆大學奮勇前進的精神之光和力量源泉。
維護祖國統一,締造紅色基因。20世紀三四十年代,100多名共產黨人先后從蘇聯、延安前往新疆,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致力于把新疆建設成為穩定的抗戰大后方。著名共產黨人俞秀松、林基路及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先后主持新疆學院工作,他們以延安抗大為榜樣,改造新疆學院,提出了“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主義為內容”的教育思想,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新疆大學因此被譽為“抗大第二”。
1947年,時任新疆學院院長包爾漢、副院長涂治團結帶領進步師生,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與民族分裂分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包爾漢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不是哪一個民族的新疆,是各民族的新疆,正像中國是各族人民的中國是一個道理!”
響應黨的號召,賡續紅色基因。20世紀50年代后,黨和國家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選派一批批干部教師和優秀畢業生來校工作,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義無反顧地來到新疆大學,傳承“抗大第二精神”,為黨、為祖國、為人民綻放人生光華。
堅定理想信念,弘揚紅色基因。不久前,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從校園搬到烏魯木齊烈士陵園,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同學們在陳潭秋、毛澤民等英雄墓碑前,對那段紅色歷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將紅色思政課設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一線。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阮曄介紹,本次活動是新疆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品牌——“與馬克思主義相約在紅湖”教學系列活動的一個縮影。2021年以來,通過紅色情景劇展演、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紅色文化大講堂、紅色文化逐夢之旅、實踐調研等,新疆大學已組織3萬余名學生參與,形成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
新疆大學校史研究會會長于付恩認為,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紅色革命先烈的故事依舊具有感召力。這筆厚重的紅色資源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樹立了生動典范。
貼近青年心聲,傳承紅色基因。新疆大學林基路藝術劇社學生以紅色校史為藍本,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多部大型原創革命歷史劇、報告劇,比如《我們正青春年少》《共產黨人在新疆1936-1945》《茅盾在新疆》《紅湖春暉》等,校內外觀眾累計達2萬余人,獲得廣泛社會影響。
“社團從劇務、化妝、演員到編劇都由學生擔任,社員們在聽故事、演故事到最后寫故事的過程中,完成了從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的轉變,對革命先烈的理解與認同得到不斷深化,同時他們還會影響更多青年學生,實現紅色育人的正向傳導。”新疆大學林基路藝術劇社指導教師何菲菲告訴記者。
培養興疆固邊人才的搖籃
新疆地處祖國邊陲,新疆大學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等教育的領頭羊和排頭兵,肩負著更好地滿足邊疆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需要、擴大中西部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重要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前,新疆只有新疆學院一所高等學校,擔起新疆高等教育的整個江山。新疆大學退休教師楊筱敏回憶道,“因為師資力量不夠,那時每個人都是全能教師,沒有十幾門課也要教五六門課。”他回憶道,許多課程教學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狀態,以中文系為例,“當時新疆就沒有多少教授語文學習的課程。”
從一窮二白到門類齊全。歷經百年建設,新疆大學已發展成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13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百年歷史,成就輝煌,核心在于新疆大學堅持傳承扎根邊疆辦教育,培養興疆固邊人才的使命擔當,始終是新疆各民族人才培養的引領者和主力軍。
從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時期的“為新疆造就外交人才及各縣法界人才”,到抗戰時期新疆學院成為“培養各民族愛國進步青年的搖籃”,到新中國成立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百年來,新疆大學培養的各民族高層次專門人才遍布祖國大地,活躍在天山南北,在報效國家、建設新疆的宏偉事業中建功立業,綻放人生燦爛光華。
新疆大學始終堅持一流目標導向,堅持特色發展之路,按照“建強工科、優化理科、繁榮文科、促進交叉”建設原則,全面深化建設任務和改革任務。
目前,新疆大學有3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9個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專任教師210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為60%;理工類國家級科研平臺2個,人文社科類國家級科研平臺2個;2023年學校科研資助經費6.7億元,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大重點項目20項,獲批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5項……一連串數字,體現今日新疆大學積極進取之精神、蓬勃發展之態勢。
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教育開放新高地
近幾年,新疆大學以服務支撐“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和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加快推進教育向西開放,中亞國際學生來疆數量和海外培訓規模不斷擴大,起到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合作研究的民間橋梁作用。
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高。新疆大學校長姚強說,新疆大學高度重視來華留學工作,在努力穩定國際學生招生規模的同時,注重進一步優化國際學生培養結構,通過構建本碩博一體化的培養體系和校院聯動的來華國際學生管理體系,積極打造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服務標準、高效優質的來華國際學生管理服務隊伍,進一步推動新疆大學國際化辦學進程。
新疆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朱新武介紹,自2010年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方項目院校以來,新疆大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顯著成效。學校先后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機構簽署了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協議(備忘錄)。
除了引進來,新疆大學加大走出去力度,通過國家、自治區公派出國留學和培訓等項目,近5年共派出學生500余人次出國(境)學習交流。
海納百川般的中國文化,深深吸引著來華國際學生。穆茲蘭諾娃·依琳娜2023年考上了新疆大學漢語言專業,從俄羅斯文化之都圣彼得堡到美麗的新疆烏魯木齊,她說,中國是一個兼容并蓄、具有大國風范的國家,新疆大學是一個民族團結、文化交融的地方,在校園各個角落她都看到了不同的文化和習俗都很好地被包容進來。
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師張延勇表示,學院為國際學生創造機會,到國內中小學和學校在國外設立的孔子學院實習,參觀博物館、著名企業、大型工業園區、廠房等,觀看大型歌舞晚會,參加各類公益性活動,讓國際學生盡可能地了解中國、了解新疆。
自1984年招收第一批來華國際學生以來,新疆大學已有40年對外漢語教學歷史,至今已招收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層次來華國際學生8800余名。近年來,學校對來華留學招生專業進行全面拓展,共有24個學院的81個專業招收來華國際學生。
在服務國家治疆方略中“強筋壯骨”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時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研究。”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新疆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為學科建設特色,服務西北邊疆治理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并在全疆設立了26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研基地,與相關地區簽署協議,積極協助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新疆大學黨委書記代斌表示,新疆大學以國家戰略為導向,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立足資源、區位和生態等優勢,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學科設置,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為導向,不斷優化學科布局。
服務地方發展大局,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近年來,新疆明確了地區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戰略規劃,提出加快打造以油氣生產加工、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等“九大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新疆大學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提升服務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能力。
推動風力資源轉化,科技助力產業發展。新疆大學進行了多年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王維慶是我國最早從事風電機組研發的專家之一。30年來,從大型風電機組關鍵部件控制、整機控制及檢測、性能升級到風電場并網,他研究完成系列大型風電機組電能轉換理論體系和工程應用技術,創建和領導的團隊促進了我國風電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為我國風電事業做出開創性和引領性貢獻。王維慶教授也因此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打破語言交流障礙,信息化惠及絲路沿線。新疆大學吾守爾·斯拉木院士為中國多語種信息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與團隊開發了30多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語言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并在全疆普遍推廣,助力各族群眾跟上信息化潮流,邁入數字時代。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區,“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中有多種官方語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多種語言的交流障礙,吾守爾教授團隊與國內一流科研機構、院士、部委智庫、行業領軍企業等形成了“一帶一路”語言互譯和文化互通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機器翻譯“一帶一路”沿線民族語言的成功實現,將有力提升我國在全球語言翻譯和產業化領域的開放水平。
科研經費逐年提升,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速。五年來,新疆大學年度科研經費由2.5億元增長到6.7億元,承擔理工科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13項、課題9項;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65項。
新疆大學獲批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資源化學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專項“哈密煤直接轉化制備高端精細化學品技術”獲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對增加國內油氣供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戰略意義;聚焦“雙碳”領域,獲批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國家能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等8家單位共建科研平臺;以技術入股方式實現成果轉化,獲股權折合資金近1000萬元。
源既深、流自遠。面向新時代,百年新大將全面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特色鮮明的研究型一流大學,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家園、區域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疆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代斌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記者 李自良 楊皓 高晗 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