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鴿 李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若無演化之光,生物學毫無意義……”洪亮的聲音從西北大學報告廳傳出,主講人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當今世界上發現并命名恐龍數量最多的古生物學家——徐星。
徐星院士開授“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課程第一講。西北大學/供圖
這是新學期的第一個周末,偌大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來自該校地質學系、文化遺產學院的百余名本科生靜心聆聽。這不是一場常規講座,而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團隊在西北大學開設的本科生專業選修課——“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課程的第一講。
27位“大咖”串講,從古生物到古人類
“嗜角竊蛋龍的研究歷程”“牙與下頜的演化”“從恐龍蛋的失敗到人類化石的成功”……一個個話題的接連拋出,讓本科生們接觸到了古脊椎動物學、古基因組學、古蛋白學及DNA技術的曲折發展,進而引發了大家對“如何用人工智能驅動進行古脊椎研究”的思考。
徐星院士首講拉開這門課程大幕,之后,鄧濤、付巧妹、汪筱林等知名學者和一批青年骨干也將陸續來到西北大學,分別講授“脊椎動物起源與魚類演化”“兩棲類、離龍類動物”“哺乳類動物起源”等課程。
據介紹,課程設計將脊椎動物的進化置于整個地質歷史的框架中講解,讓學生對生命演化的復雜性和地球環境的長期演變擁有更深認識。授課專家全部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在各自研究領域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這樣的“豪華陣容”確保讓本科生接觸到當今古生物學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同學們在課堂上認真聆聽。西北大學/供圖
全新的課程設計,吸引了眾多地質、考古及相關學科的學生選課。同學們紛紛表示“含金量太高了!”“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機會,讓我們能向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面對面學習,探索生命進化的過程。”地質學系拔尖班本科生吳金秋說。
“想爭取資源,就邁開腿,把人請來”
早在2020年,西大地質學系就在研究生課程中打造了師生比為18:11的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以大課串講、中英雙語的形式開設“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課程,創新的授課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于是,如何為本科拔尖班學生量身打造“國際化、個性化、小班化”課程,讓地處西北的學子能夠“直達”國際科技前沿,為基礎學科儲備研究力量,成了這個“一流學科”思考的問題。
歷時兩年的調研和征求意見,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全力支持下,這門“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課程終于落地實施。
“以36個學時打造完整的課程體系,我們也是第一次嘗試!痹诘刭|學系主任張志飛看來,培養學生一定要讓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視野、方法成為授課的內容,要讓基礎學科的研究發展方向面向國家的時代需求,“中西部資源有限,我們要爭取前沿資源,就要邁開腿,把人請來。”
做交叉,做前沿,做一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和西大地質學系的教研團隊一致認為,基礎學科的育人,一定要有更寬領域的學科交叉和更前沿的學術視野。
于是,“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地史演化與人類演化、古生物學與考古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脊椎動物從簡單到復雜的生命進化,理解化石記錄的關鍵意義,理解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歷史,從而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系統思維與創新能力”成為最關鍵的培養目標。
“此次也是研究所首次將不同學科分支歸納到一個課程中。在研究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動物學、化學,甚至還有信息技術等當下熱門的學科都得到了應用,我們想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大家意識到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性。”徐星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