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萬工程”已從改變人居環境上升到建設“精神家園”的新階段
發稿時間:2024-12-02 17:22: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12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文慧 記者 陳卓 蔣雨彤)“浙江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越4萬元大關,連續39年居全國省區首位,今年前三季度34539元,增長6.0%。”在今天召開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浙江主題采訪情況介紹會上,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說。
去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浙江省持續深化“千萬工程”,著力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11月27日,《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正式發布,這是全國首部關于“千萬工程”的專項法規。
王通林介紹,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方面,截至目前,浙江已培育省級名優產品300個、“土特產”品牌190多個,建成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106條、產值2780億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113個、農業產業強鎮43個,全省“土特產”從業人員規模463萬人、平均收入4.93萬元。
在推動青年入鄉發展方面,浙江率先將農業農村人才納入省級人才支持計劃,目前全省已累計培養“浙農英才”300名、鄉村產業振興“頭雁”4600人、農創客8.1萬人、現代化“新農人”27.5萬人。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俞慧敏說。當前,“千萬工程”已經到了新的階段,從改變人居環境到建設“精神家園”。
浙江創新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從全省宣傳文化系統、相關機關、高校等選派1570余名優秀文化人才,赴鄉鎮(街道)、結對村(社區)開展鄉村基層文化建設。制度實施半年來,全省文化特派員已牽頭組織開展4000余場次的理論學習宣講活動,累計舉辦1萬余場次各類活動。
除傳播思想、展現風貌、文化遺產保護、基層治理外,文化特派員還充分發揮了文化建設的輻射效應,促進群眾物質精神共奔“富”。在臺州市溫嶺市大溪鎮方山村,文化特派員通過拍攝推介視頻、打造沉浸演出等方式,推動“方山夜市”人流量增長,村民營業收入從去年的160余萬增至330余萬元。
俞慧敏表示,下一步,浙江要深化文化特派員制度建設,帶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并進一步抓好文化特派員服務管理。推動1570余個文化項目落地落實,讓群眾看見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12月2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浙江主題采訪情況介紹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文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