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劉小清總愛每天一早出現在校門口,微笑著迎接陸續到校的學生。她會響亮地喊出每一位學生的名字,把他們從車上抱下來,摸摸頭,這種正向反饋也給到每一個把孩子送來學校的家長,“你的孩子很重要”。
近日,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劉小清剛剛榮獲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和這份榮譽緊密相關的是她扎根特殊教育28年的經歷。
從普校來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任教時,劉小清25歲,利用暑假突擊學了點手語,開學了這項技能卻沒有派上用場:一些聽障兒童沒學過手語,看不懂,智障兒童也只會說方言,最初那段時間劉小清和學生間的溝通相處“好像隔了一座山”,每天精疲力盡,什么也沒教會。
下課后,她蹲在教室里抓住一切機會陪學生玩,下班回家,她坐到電視機前,看手語新聞,去學校了,就把一本手語詞典揣身上,需要時就拿出來看看。
學校里,有的學生叫她老師,有的叫她阿姨,很少有學生知道她是校長。看到一名女生穿了新衣服,劉小清對她開起玩笑,“來,和我換件衣服穿”,對方搖搖頭,“不換不換”,看到學生吃零食,她也會“厚”著臉皮湊過去,“給老師一點吧”。就這樣一點點拉進距離。
教讀拼音“b”和“p”時,劉小清對著一張A4紙,提高音量,用力地讀了起來,一旁的兩名學生,仔細觀察著聲音給紙片帶來的振動。
教聽障學生開口說話、學會看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掌握每一個拼音字母的發音都意味著千百次練習。這位老師幾乎用盡身邊能用的所有道具。
她讓學生把手貼在自己的喉部、腹部,感受聲帶的顫動和氣流的強弱;把壓舌板放在學生的舌頭上,教他們發音時舌頭該怎樣用力;讓學生邊照鏡子邊觀察口型進行練習。
普校的暑假捷報頻傳,常常很熱鬧,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暑假一直靜悄悄的。面對一群特殊的孩子,劉小清很難體會桃李滿天下的榮耀感,不過,她和同事們也有成就感,哪怕是一名學生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學會了喊“媽媽”。
劉小清辦公室的抽屜里,一直放著一雙黑色高跟鞋,鞋子并不是當下時新的款式,卻一直被當作“寶貝”珍藏著。
一名聽障學生畢業后,用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這雙鞋,送給劉小清。劉小清舍不得穿,她會在一些時刻拿出來看看,以此勉勵自己,“走好特教路”。
平日里,她會叮囑同事不要把壞情緒帶來學校,要把陽光積極的一面展示給學生,看到哪個學生穿得單薄,情緒不對,都會走上前問一問,這些年,劉小清自掏腰包給學生買了不少東西。
她更是沒少操心學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問題,像媽媽一樣幫著學生理發、剪指甲、縫補衣物,即便是給學生清理嘔吐物、處理大小便劉小清也不嫌臟臭。有學生的家在外縣,周末回不了家,劉小清每個周末把他們接回家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陪他們逛超市,去朋友家做客,一堅持就是幾年。
學校里有100多個殘障孩子,可以說每個孩子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孩子一上課就往外跑,有的孩子暴躁、易怒,常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還有智障的孩子把草席拆了塞進耳朵里,一些孩子別看他們個子高大,卻沒有自理能力……劉小清手忙腳亂,喘口氣的工夫就偷偷抹兩把眼淚。
劉小清明白,和普校學生不同,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懂得一些生活經驗。
學校的很多課程就來源于生活,比如勞動課。勞動基地就在操場旁,學生在操場散步期間,就可以去旁邊的勞動基地,松土、拔草、捉蟲,體驗一把勞動過程。
第一次種西紅柿,有學生摘了3個沒有成熟的綠色西紅柿,劉小清認為根本原因是學生缺少生活常識,沒見過西紅柿的生長過程,不知道紅色的西紅柿才能食用,作為老師要找到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因材施教。
劉小清把幾位班主任叫到勞動基地,這次談話的主要內容不是找出摘西紅柿的孩子,而是希望他們能在各自的班里講講西紅柿由綠變紅的生長過程,并囑咐學生,“綠色西紅柿不能食用,有毒。”
一些智障的學生很難理解有毒的概念,但是都有過肚子痛的經歷,劉小清告訴他們,“吃了會肚子痛”,還給家長布置了作業,讓他們帶孩子去超市,買一次西紅柿。后來,學校勞動基地里再也沒有丟過西紅柿。
劉小清會特別關注學生每一個行為背后的原因,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在這所特教學校延續下來。
幾名志愿者在學校勞動基地試種豆子,他們拔草、平整土地,把豆種依次放入小坑,結果發現豆種被小鳥吃了,第二次,他們拿了一些塑料杯把豆種罩住,直到長出豆苗,劉小清把學生帶來基地,指著塑料杯問,“這些杯子使用后怎么辦”,學生的回答相對一致“丟掉”,劉小清告訴他們,解決了小鳥吃豆種的問題,又產生了一個塑料污染的新問題。
她帶著學生種了第三次豆子,這一次劉小清找了塊雜草叢生的地方,挖了幾個小坑,種下豆種,等地里長出豆苗,才開始松土、除草和整地,雜草擾亂了小鳥的視線,豆苗得以安全地長大。種豆的順序換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事后,學生們回去畫畫,有位姓曾的聽障男孩給自己的畫取名“調皮的扁豆”,他解釋,“我們剝豆子的時候,豆子掉得到處都是,是不是像個調皮的小孩呀”,劉小清感到驚喜,豎起了大拇指,她說,經過一系列啟發和訓練,學生收獲了生活經驗,也體會了勞動的樂趣,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訓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這七個字也是劉小清對特教事業的感悟,她希望學校教師能用欣賞和發現的眼光去看待這群特殊的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每一點進步,盡己所能幫助他們“向前一步”。劉小清說:“師生朝著目標一起努力,一定會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