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選手米久江是拿到巴黎奧運會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的唯一一位亞洲選手。視覺中國供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白一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巴黎奧運會山地自行車男子越野賽在埃朗庫爾山舉行,36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選手需在全長為35.2公里山地路段騎行八圈。
出生于1999年的英國年輕自行車手托馬斯·皮德科克作為衛冕冠軍,發車后便展現出強大的自信在第一名的位置上領騎,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到第四圈時,車的前輪在經過急下坡路段后爆胎,皮德科克不得不減速至補給處更換輪胎。而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法國選手科雷茨基,迅速從第二的位置超越上來并拉開距離——這一機械故障直接導致他落后科雷茨基近40秒。或許是強大而全面的能力給了他底氣,他在換胎時并未露出焦急的神色,而是鎮定地進行補水。“爆胎發生在比賽前半段,所以我必須保持冷靜,我知道還有時間追趕上其他人。”
在不可抗力造成的逆境中,皮德科克沒有放棄,他每騎一圈都在上升位次,直到倒數第二圈,已經來到第二位的皮德科克在直道上坡路段突然發力,對科雷茨基實現了反超。但科雷茨基在最后一圈的同一個上坡路段,以幾乎同樣的方式突然加速,反超了皮德科克。此時距離比賽終點只剩下最后半圈,但這場史詩級精彩的超越與反超越較量尚未結束:就在終點沖刺直道前的林間路段,皮德科克利用復雜的地形,機敏擠進內道再次完成超越成功衛冕。
此前的東京奧運會與如今的巴黎奧運會,皮德科克受到的體能及心理的考驗完全不同。“我參賽就是為了贏,不是來拿第二名的”,敢對自己“下狠手”才能讓他在復雜多變的各種比賽中無往不勝。
皮德科克平時在艱苦的歷練中追求更強的自我,正符合奧林匹克精神的表達:勇于面對逆境,敢于全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不放棄。
值得一提的是,山地自行車在奧運會上還是“年輕”項目,其1996年的奧運首秀,比場地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比賽晚了100年。歷史上該項目共產生42枚獎牌,法國和瑞士共包攬其中16枚,余下皆被其他歐洲國家取得。
山地自行車越野項目在我國還處于推廣萌芽期,來自貴州的中國車手米久江是這個項目奧運會36名參賽選手當中唯一的亞洲選手——他最終排名33位——但這也是難得的振奮與激勵,他激勵著這些完全“不起眼”的選手在山地自行車項目中不斷挑戰所謂“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