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張仟煜 記者樊未晨
暑假,是不少年輕人邁入人生新階段的過渡期,對于不少縣城、鄉村和山區的高中畢業生來說,上大學是他們走出家鄉、邁入城市的轉折點,甚至是第一次,去往另一個城市的傳送門。
四年前,王佳通過高考,第一次走出四川省,前往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就讀。四年后,王佳本科畢業,前往與家鄉瀘州市相距500公里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越西中學任教。
與王佳同行的,還有9名同學,他們20歲出頭,都來自四川,都是“志遠計劃”定向就業師范生。他們在2020年填報該校的提前批志愿——“志遠計劃”時,就已默認本科畢業后,會駐足涼山州任教的未來。同時默認,任教的期限,是六年。
站上講臺前
雖然大學四年都在為去大涼山任教作準備,但真正要成為一名以教書育人為業的老師時,王佳還是有些緊張。在暑假的空余時間里,她總在埋頭做四川省高考語文、英語試卷。她教語文,但一想到大學時在另一個貧困縣暑期支教時,班上有一名學生很有文學天賦,但英語只能考個位數,最終只能與心儀的文學院校失之交臂。所以王佳也想補補英語,“自己多會一點,就能多幫學生一點”,她說。
同時,她還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彝語”,能搜出來的彝語教學視頻很少,且多數是“你好”“再見”等最基礎的禮貌用語教學,王佳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官方信息顯示,涼山州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其中彝族占55.1%,是四川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據越西中學校長孫雙祥介紹,越西縣的彝族更多,占到85%左右。
8月中旬,王佳將帶著行李前往涼山州北部越西縣一所縣城中學,開啟至少六年的教師生涯。
去年8月,在主動撥通越西縣教育局的電話后,王佳和另外八九名同學收到越西縣教育局的邀請,參觀越西中學,并體驗彝族的火把節。
從剛開通不久的越西高鐵站下車,再有二十多分鐘的車程,就能在連綿不絕的山巒中,瞥見紅磚白瓦、綠草如茵的校園。皮膚略顯黝黑的學生會熱情主動地伸出手來:“老師好!”站在紅綠相嵌的橢圓田徑場上,山上的低矮房屋和一簇簇筆直的小樹林盡入眼簾。
這座傍山而建的學校,矗立在被群山環抱的175畝平壩上,孫雙祥了解到,這是越西縣最好的一塊平地。“比以往見過的、想象中的縣中都要漂亮”,王佳說,越西中學給她的第一印象是“震撼”。1962年,越西中學經四川省教育廳審批確定為當時涼山州唯一的省屬重點中學。目前,越西縣有三所高中,越西中學是高中招生規模最大的一所。
王佳還報名當班主任,如果順利的話,三年后,2001年出生的她,將送本班級40多名2009年前后出生的學生走進高考考場。至于能有多少名學生能像她一樣走出四川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她無從預知,她現在能想到的,是跟未來的學生說:“請你相信我,我會盡全力幫助你實現夢想。”
據孫雙祥透露,2024年越西中學高中畢業生人數為1111人,其中有354人高考分數超過本科線(含本科預科)。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大部分學生在填報志愿時都選擇了四川省內的學校。
“你們要走出大山,看看更廣闊的世界,這樣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今年6月,王佳再度來到越西中學,在高二(三)班的語文課上與同學們交流時,她發現講臺下坐著的學生在發言時聲音很小、表現內斂。她仿佛看到了高中時期的自己。
王佳的高中也在一所縣城中學度過,因為成績平平,她總有些不自信。通過高考,她第一次走出四川,在廣東珠海上大學期間,在不斷接觸新鮮事物和思想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信。所以,在她看來,“走出去看看”有助于建立自信。“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王佳說:“是為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被需要的老師
在越西縣,平均每3個人,就有1個是在校學生。越西縣副縣長曲木爾足介紹:越西縣學生基數龐大:常住人口30余萬人。其中約95000人為在小學、中學就讀的學生,約占總人口比例的1/3。王佳了解到,越西縣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
與龐大的在校生人口相持平的,是外出務工的農民。曲木爾足說,越西縣有10萬人在外務工,該縣境內山地占90%以上,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以種植煙葉、油菜、蘋果等經濟作物為主,此外,還有一個水泥廠。
校長孫雙祥介紹,越西中學共有5800余名在校生,該校每年招收1200多名高中生。與龐大的學生基數形成反差的,是教師的數量。孫雙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越西中學共有280多名老師,其中約有100多名是最近三年新招的年輕教師。35歲左右的骨干教師規模約有20-30人,其余則為快到退休年紀的教師。
在不少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是一種稀缺資源。這也是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設立“志遠計劃”的根本原因。“志遠計劃”面向當時我國最后52個未摘帽的貧困縣所在的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業師范生。
按照“省來縣去”的分配原則——本省的學生去往本省轄區內的縣城任教,與王佳同一屆的同學們,有137名學生從云南、貴州、新疆、甘肅、廣西等匯集到珠海,畢業后,朝著回家的方向,前往當初的52個縣的中學當老師,比如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甘肅通渭縣第一中學、貴州紫云縣民族中學……
“當時填報志愿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的高中母校能夠有這么好的老師教書的話,學生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王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個假期不斷有越西中學的學生給她發微信,問題不限于知識點、學習經驗、人生經歷等,他們多是今年6月份王佳在越西中學高二(三)班做分享時認識的學生。在結束分享后,有幾個學生認真地看著她:“你以后還會來我們班嗎?”“你要在這里待多久?”
學生們的熱情和好奇讓王佳感到“被需要”,她坦言,與她大學時期在大城市實習時的學校氛圍很不一樣。現在,她在為這群越西中學的學生準備禮物——在珠海機場買的明信片,在網上買的單詞本、計劃本。還有托朋友幫忙買的電子科技大學的文創周邊——與她交流的一位彝族女學生馬上就讀高三了,這位同學的目標是電子科技大學,她也想像王佳一樣,畢業后回來建設家鄉。
現實與理想
與王佳一同到越西中學任教的陳志罡,教數學。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越西縣的環境比他的家鄉綿陽要差一些,雖然父母會有一種“他在大涼山吃苦”的擔心,但就自己而言,他不覺得這是一種“苦”。
相比城市的喧囂和繁華,他反而更喜歡縣城、鄉村的靜謐和悠閑。更何況,這所學校離高鐵站很近,只需在成都倒一趟車,僅花三個半小時,就能回到綿陽。除此之外,他和王佳都很滿意學校為他們提供的宿舍,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床、沙發、茶幾、鞋柜都準備好了,“直接可以拎包入住”。
說到工資,王佳和陳志罡都表示:“挺滿意的”,陳志罡說,和他在成都上班的同學工資差不多,而且他們還不用付房租、周邊消費也很低。此外,據涼山州教育服務專職副書記馬哲朗介紹,這批從北師大畢業的“志遠計劃”學生,在醫療、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都匹配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
北京師范大學也推出了一系列長期的支持與托舉措施。據該校強師工程辦公室主任隋璐璐介紹,對履約“志遠計劃”及后面的“優師計劃”畢業生,學校自籌經費給予每人10萬元的獎勵金,并且他們在兩年后,可以申請就讀本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服務期滿后,留下還是離開,學生可以自愿選擇。
今年6月,教育部出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本研銜接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加強研究生層次中小學教師培養。《辦法》提到,“在原有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免試攻讀非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基礎上,支持公費師范生免試攻讀全日制教育碩士后再履約任教”。
陳志罡記得,曾有一位一線教師跟他說過,當教師要有15年的規劃。他現在覺得,當教師就算不是終身職業,也是長期職業。他也說不好六年后會不會繼續待在這里,但待在這里的六年,他想當班主任,他想讓那些成績沒有那么好的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未來。
王佳說:“他們的基礎是有點差”,除了調整原計劃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最近她也在補充一些初中語文的知識。“他們的基礎越差,就越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沒關系,我有信心和時間。”陳志罡說。
面對這群只比自己小六七歲的學生,陳志罡認為,更大的挑戰或許在教學之外學生會遇到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或更復雜的問題。本科期間輔修過心理學的他還是免不了擔心:“有的問題可能我自己還沒想明白呢。”
陳志罡高中時期的班主任會用寫信的方式和他們溝通。陳志罡打算“繼承”下來,鼓勵學生給他寫信,他也會不吝筆墨地回信。
未來六年,這批00后的年輕人可能會在大涼山的土地上帶出兩屆高中畢業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是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的一句話,也是王佳寫在黑板上,給即將步入高三學習生活的學生的一句話。她的未來與這些更年輕的少年緊密相連,這句話既是在告訴他們盡力而為,也是在告訴自己: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