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基層山海”里綻放
發稿時間:2024-07-17 21:07: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成為一名特崗教師后,很多大山里孩子們令人心疼的瞬間都讓倪華歷歷在目。然而,至今仍讓他刺痛的還是剛到云南省景谷縣昔本小學任教時,孩子們膽小怯懦的眼神。他記得有一次,他舉著相機為班里一名學生拍照,這名學生居然緊張得哭了。
“夜晚我躺在床上,眼前總是晃動著孩子們膽怯的眼神,在他們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時候的影子。”倪華開始思考,如何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夠在別人面前大方地展示自己?在倪華看來,孩子性格的塑造遠比學習課本知識更加重要。于是,他開啟了自己的美育探索。
7月12日,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風采展示暨2024屆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出征儀式在上海舉行。在出征儀式上,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特崗教師、鄉村醫生、應征入伍等5支學生隊伍代表全國百萬赴基層就業畢業生集體宣誓。
在他們背后,是一批批像倪華這樣的奔赴“基層山海”的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脈搏。
播種夢想,青春收獲希望
倪華的家鄉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山,從這片千年古茶林走出大山的他,從小便有一個音樂夢,但因家庭條件和成長環境等原因,沒有更多機會接觸音樂,接觸舞臺。
2018年9月,畢業于紅河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倪華,來到景谷縣最偏遠的一所鄉村小學——昔本小學任教。在這里,他既擔任語文教師,又兼任班主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以及全校的音樂課教師。
成為一名特崗教師后,“用音樂帶領孩子們走出大山,為他們創造舞臺”成了他的目標和心愿。
“我覺得山里的孩子并不差,他們只是沒有那么多機會和舞臺去學習和展示。”倪華希望自己可以引導孩子們通過音樂變得自信,樹立夢想。
剛來到這里的時候,倪華也曾感到失落,但是孩子們的善良淳樸很快便讓他投入進來。他用自己的音樂專長在學校成立了一個“愛的樂團”,利用課余時間教孩子們唱歌。根據孩子們的心聲為孩子們創作了一首《小書包》,他帶著孩子們一起合唱并錄制,這首歌一度在短視頻平臺上被眾多網友點贊、轉發,更多人開始關注這群大山里的孩子。
除了教他們唱歌,倪華還編導了“小記者”“倪老師和小朋友們”等系列短視頻。孩子們從以前躲著鏡頭到現在都搶著要當主角,曾經面對鏡頭都會哭的學生,變得越來越自信。
倪華認為,這就是美育的力量。“藝術素養是孩子們綜合素養中重要的一部分,成長路上的鄉村兒童更需要藝術的滋養。”
“因為走過孩子們曾經走過的路,所以才更能感同身受。”90后王寧懷的家鄉來自甘肅省寧縣湘樂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那里交通不便,僅有一輛從村里通往學校所在鎮的定點班車,遇到雨雪天或周末節假日停發時,則需要走上20多里的山路。“那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大山。”
2017年大學畢業后,他放棄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成為寧縣金村鄉的一名特崗教師。
他任教的老莊小學是典型的“麻雀”小學,遠離鄉鎮、山路泥濘崎嶇,由于條件艱苦、缺少教師,他就說服妻子和他一起到這里任教,由于學校招不到炊事員,他就把母親帶過來為孩子做營養餐。7年來,他和家人扎根在偏遠山區,以校為家。
“我捧著一顆心來,希望用自己心中的愛和責任,奉獻鄉村教育,呵護更多山區孩子的幸福童年。”王寧懷說。
埋頭鉆研,青春倔強生長
作為江西南昌南車輛段第一個入職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洪琪感覺自己面臨的職場環境變得“復雜”了:領導有期待、同事難理解、自己不確定,“但還好堅持下來了”。作為一名鐵路貨車運行安全的“守護者”,洪琪從事鐵路貨車日常運用檢修工作。
本碩七年,他積攢了不少車輛知識“干貨”,如何將這些技能融入業務、解決問題,成為他的首要任務。而此時大家都在拭目以待,想看看他是否有“真功夫”。
當時,該車輛段的大師創新工作室承接的鐵路貨車車輪輪轂孔加工偏心檢測項目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經常出現返工。
為了解決問題,洪琪60天日夜奮戰,從設計電路圖、編寫控制程序、焊接PCB電路板,再到機械設計、實物加工,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對待。
“實際生產應用比學校實驗室的情況更復雜多變。”他在試驗過程中發現,一些部件定制開模成本太高,于是他就借助母校實驗室的3D打印機專門定制;職工反映實驗機需要從車輪特定位置開始測量,在生產中使用不便,他前前后后修改編寫了3版程序,現場全流程測試十余次。
最終,這個首次采用數字百分表加單片機控制器研制的“數字化輪轂孔加工偏心檢測設備”大獲成功,能實時檢測記錄并判斷輪轂孔偏心狀態,實現輪轂孔加工偏心100%檢測校正。不僅如此,該項目獲得了全國QC成果發表優秀項目獎和第四屆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洪琪的科創“首秀”令大家刮目相看,也更加堅定了他投身“千里鐵道”的決心。
2019年,他被調往運用車間。為了盡快熟悉掌握車輛檢修運用標準,洪琪一個崗位接著一崗位,從琢磨作業指導書“看”到比武賽場上“練”,在一次次的技術攻關和應急處置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基層崗位既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元的就業選擇,讓年輕人才在廣闊的基層舞臺大顯身手,同時也順應地方發展需求,為基層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近年來,很多高校畢業生與基層迎來“雙向奔赴”。
劉星彤從小就喜歡看路邊師傅火星四射的焊接功夫,“把幾片斷裂的鋼板重新連接在一起,感覺非常神奇。”帶著好奇和興趣,2017年畢業后,他入職渤海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體部焊接一工段,從事焊接工作。
有一次,他接到埋弧焊大型變位機HL的焊接任務。經與施工人員深入探討,他們發現焊接未熔合是影響焊接質量的主要原因。
“埋弧焊熔池看不見、摸不著,操作難度大。”為此,劉星彤翻查相關資料,并經過無數次試驗后,發現在整個環縫正中心前方3厘米處,胎位轉動時,熔池冷卻凝固正好處于水平狀態。
關鍵問題有了突破后,他又把指針換成紅外線跟蹤,并反映給設備部門,給胎上設備軸承加潤滑油,最終問題得到解決,船體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成長的路上,我一直以大國工匠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自己。”劉星彤說,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配得上“大國工匠”的稱號。
磨礪“韌性”,青春綻放光芒
長期以來,孫緋形容自己是一顆“螺絲釘”,始終保持一股“韌勁”和“恒勁”,扎根到生產車間,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懷著為中國石英纖維發展而奮斗的理想與激情,2015年,即將博士畢業的她放棄高校教師職位和其他高薪崗位,選擇加入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項目研發團隊。
孫緋回憶,剛開始,她們只有1個車間、幾臺設備和不到10名沒有任何經驗的同事。面對一切從零開始的困難局面,孫緋就自己培養技術團隊、跑市場、抓生產……
“我們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得自己先去了解市場,再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工藝設計、研發。產品出來后,還要向客戶反饋試驗結果,再進行優化。”孫緋說,科研需要理論與實際反復磨合,不斷與應用者溝通。
由于公司從事石英纖維深加工工藝不成熟,一線員工操作經驗也不足。孫緋經常奔走于車間,穿梭于各道工序之間,和工藝、操作人員面對面交流探討,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攻克了多項立體織物仿形編織縫合的關鍵技術。
8年來,她參與研究投產項目達50余個,科研產值突破6000萬元。2020年,她研制的“新一代地鐵車輛碳纖維轉向架側梁”首次實現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車體主承載結構上的全面應用,特別是成功突破了碳纖維大型復雜件結構設計、制造成型等關鍵技術,使車輛大幅“瘦身”,打破了國外碳纖維轉向架側梁的技術壟斷,并成功應用于新一代碳纖維地鐵車輛上。
如今,提起當年畢業后去基層的決定,孫緋仍然不后悔。“雖然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千回百轉之后總能見到曙光。”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