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任明超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被邊緣化。”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的一場分論壇上,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直言貿易碎片化的根源在于國際多邊體制受到了嚴重沖擊。
他說,美西方國家打造了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心的全球貿易體系,建立了一整套國際規則,這對過去幾十年全球貿易發展和經濟繁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很遺憾,恰恰是它們毀掉了一手打造的體制。”
博鰲亞洲論壇旗艦報告《亞洲經濟前景與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自世界貿易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困境以來,2013年至2017年全球平均每年出臺約500項貿易限制措施,2020年這些限制措施增加到1500項,2022年又猛增至2800項,約是2019年的3倍。由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被邊緣化,目前已有29項國際貿易爭端無法得到解決。
“事實上,去全球化的趨勢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顯現。”博鰲亞洲論壇的老朋友古鐵雷斯,是美國前商務部長。他坦言,美國對當前的逆全球化趨勢負有責任,這與美國在政治上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當人們開始談論‘買美國貨’‘把工作帶回美國’‘全球化讓我們吃虧’,就意味著一種政治進程開始了。”古鐵雷斯說,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實際上就是反對全球化。
提到“再全球化”遇到的阻力,不少專家都提到“安全考慮”。
在新加坡前副總理黃根成看來,各國希望增強經濟增長韌性,必須確保有足夠的市場、資源和供應的來源。他以新加坡為例說,作為非常依賴貿易的小國,新加坡希望能有韌性,“但是更有韌性的同時我們也希望保持開放,因為封閉市場對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好處。”
他注意到,全球多邊體制受沖擊之下,區域合作正成為選擇之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及其他區域性集團,同樣可以促進貿易增長和全球化。”但他同時表示,一個完全運轉的體制應當為世界上所有國家制定規則。
龍永圖也認為,在一段時間內,區域貿易可以解決貿易碎片化或貿易不公平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無法替代全球體制。“特別是當下,產業鏈開始全球重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后,各國對于產業鏈安全高度關注,這是合情合理的。”龍永圖說,但對于產業鏈的關注一定要和產業鏈效益和市場規律有機結合起來,“不然空有安全,最后還是消費者和老百姓付出沉重代價。”
這位在推動中國入世的談判高手強調,全球化的邏輯是市場化的邏輯,是按照規則辦事,是平等雙贏。“眼下當務之急是國家間共同努力來加強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通過改革把世界貿易組織制定規則、開放市場、解決爭端的權威建立起來。”在龍永圖看來,實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不是哪個國家說了算,而是世界貿易組織所有的成員說了算。”
貿易限制措施激增、貿易問題政治化安全化傾向加劇、逆全球化風潮涌動……共同挑戰之下,亞洲與世界需要為“再全球化”共擔責任,共同攜手。
“全球化是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這種狀況之下,發展中國家應該團結一致,繼續推動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的國際貿易體系(完善)。”多次參會的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尤其注重發展中國家團結的力量,在他看來,“雖然有困難,但只要團結一致,上述的目標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則進一步提到中國。這位全球化智庫創辦者,剛參加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他說,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未來,中國在多邊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和世界貿易組織治理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
合作也是博鰲亞洲論壇多年發出的永恒聲音。《報告》顯示,亞洲將在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世界大變局中,亞洲經濟體以硬聯通和軟聯通為抓手務實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支持經濟全球化。
對于未來全球化的發展,龍永圖依舊樂觀,本次年會召開前,他特意詢問了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的看法。后者說,呼吁再全球化,強調再全球化是將更多人、更多經濟體和更多緊迫問題納入全球貿易,將美洲、非洲等仍處于全球分工邊緣的發展中國家納入其中,是比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更有希望的方案,有助于當前貧困、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
“這就說明全球化發展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全球化是全世界的事。”龍永圖說,如何把過去一些長期被全球化邊緣化的國家納入其中,是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應該堅定信心,通過更多此刻這樣的討論來看到‘再全球化’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