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在金川集團,潘從明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也是成就卓著的“創新達人”。
參加工作26年來,潘從明扎根貴金屬生產一線,致力于各類一、二次資源物料中貴金屬清潔、高效提取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應用。他多次主持并參與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完成各類創新項目218項,擁有國家授權專利34項,為推動貴金屬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貴金屬是精密電子、航空發動機、燃料電池等國家戰略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我國貴金屬資源儲量僅占全球的0.39%,90%的貴金屬需要從廢棄礦渣里提煉。
“貴金屬的提煉需要精湛的技藝,經過800多個化學方程式,可其中七成以上無法在課本中找到。”憑借堅持不懈地學習和鉆研,潘從明圍繞這800多個方程式,不斷推出多套新工藝、新裝備。
鎳陽極泥是提取鉑鈀銠銥的主要原料之一,但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的清潔高效回收,一直是困擾貴金屬冶煉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在攻克這個難題的4年多時間里,潘從明曾多次日夜守在實驗室,無暇顧及正備戰高考的女兒,將患重病的父母托付給妻子,全身心投入“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的研發。
潘從明累計開展了2000多次試驗研究,終于完成整套工藝研發并實現工業化應用,解決了沿用38年的傳統工藝存在的原料適應性差、資源利用率低、清潔性差等問題。2018年,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專家鑒定,該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是提升效益的最佳驅動力,而專注、堅持是創新的動力之源。”這些年來,潘從明帶領團隊沖破傳統工藝束縛,突破性地提出以“高效分離”“深度除雜”“快速提取”等為關鍵詞的一系列新工藝,使鉑族金屬生產線年產能由400公斤提升至4500公斤以上。
針對貴、賤金屬等幾十種雜質元素共存的銠銥物料,潘從明經過上千次試驗探索,最終開發出一套回收率指標高、加工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環保性能好的復雜銠銥物料分離精煉全新工藝,解決了多年來困擾同行專家的世界性難題。這項成果是我國銠銥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金川集團公司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99.99%是貴金屬產品的出廠標準,提純1克貴金屬,需要用60多種化學試劑,在至少5噸的鎳礦廢渣反復萃取,直至剩余萬分之一的雜質。而每一次從廢渣變成液體、又從液體變成貴金屬都要經過20多道工序,有200多個技術控制指標,這對技術和工序有著嚴苛的要求。
潘從明從生產組織、工藝改進和人員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將質量管理拓展到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經他發現并完善細化的質量控制條件達280余項,組織攻關質量管理、質量控制類課題近18項。他還總結出“辨色”的方法,通過每過濾一次后的顏色變化,來判別還有哪些雜質。這個絕活顛覆了過去的提煉經驗,為貴金屬提純開創了新篇章,使金川貴金屬產品創造了連續35年保持99.99%純度的質量奇跡,生產的金、鉑、鈀主產品被授予“甘肅省名牌產品”稱號。
國內大量汽車、電子產品、石油催化劑等面臨報廢高峰期,各類二次資源中的貴金屬就是一座移動的“城市礦山”,成了國內外同行關注的焦點。“我們的資源絕對不能讓別人拿去。”潘從明和團隊成員重新出發,著手研發各類二次資源綜合回收技術。2020年他們新建的一、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再次將鉑族金屬年產量提升到7000公斤以上,為保障國家貴金屬資源供給做出了貢獻。
一點一滴的積累、一步一步的創新,潘從明科研創新碩果累累。如今,這個從車間里成長起來的創新達人有了很多耀眼的“頭銜”——國家級技能大師,貴金屬冶煉特級技師,有色冶金正高級工程師,甘肅省技術技能領域拔尖領軍人才,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工序工序長,西北地區首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一線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