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檔案館
珍藏著一尊馬克思銀像
銀像高15.5厘米、重250克
底座正面鑄有俄文“卡爾·馬克思”
底部鑄有俄文“第六號,莫斯科鑄造”
馬克思銀像的特寫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據安徽省文旅廳革命文物處
工作人員介紹
這座銀像為國家一級文物
它為何會出現在皖南山城
要從那個時局動蕩、
思想覺醒的年代說起
據地方黨史部門介紹
1924年
蕭勁光從莫斯科留學歸國
帶回一尊馬克思銀像
至江西安源路礦
次年
安源工人運動遭鎮壓后
黨組織將銀像交由
時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秘書的
青年黨員梅大棟
梅大棟照片。旌德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梅大棟
將銀像藏在包袱里
夜行曉宿,走山路野徑
躲過重重盤查
回到家鄉旌德縣梅村
成立皖南第一個黨支部
——中共旌德三都農民補習學校支部
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組織
三都農民補習學校支部舊址。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1928年冬
梅大棟和弟弟梅大梁(又名梅大樑)被捕
梅大棟在獄友幫助下越獄
梅大梁未能逃出
在縣城東門外英勇就義
時年19歲
梅大梁照片。旌德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梅大棟將銀像托付給母親宋坤榮
叮囑她
“要用生命保護,等我回來”
敵人上門抄家搜查革命物件
開墻破壁、挖地三尺
宋坤榮與女兒梅竹娥、兒媳朱少白、
外孫女汪蘭英、孫女梅淑華
不顧性命,將銀像深埋于柴棚的瓦堆下
上面又鋪上破木板和稻草
得以護住銀像
但梅大棟的幼子在驚嚇中意外去世
1987年媒體報道資料
旌德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徐繼霞說:
“宋坤榮丈夫早年去世,
辛苦拉扯大的兩個兒子,
一個犧牲,一個流亡在外,
這是極大的打擊。
但她卻堅定支持兒子的信念與事業,
把家中女性團結在一起,
可以說用生命守護著銀像。”
梅大棟(左二)與母親宋坤榮(左三)生前最后一張合影。資料圖片
梅大棟在逃亡上海后
任《紅旗日報》編輯
后因叛徒出賣
再次被捕入獄
出獄后
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梅竹娥外孫梅春平說:
“長輩們守口如瓶,
多年來想盡辦法護住銀像
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獻給國家,
才告知我們后人。”
2021年6月3日攝于梅大梁故居。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這座來到中國近百年的
馬克思銀像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
猶如一顆火種
點燃了皖南革命的星星之火
更見證了
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
文字、圖片:張紫赟
視頻: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