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下黨村:昔日"走到哭”的路如今變通途
發稿時間:2020-07-20 00:15: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寧德7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藝 趙麗梅 記者 陳強)“地僻人難進”的下黨村位于浙閩交界處,是福建省壽寧縣最邊遠的山村,其中的碑坑頭村又是下黨最邊遠的自然村,和浙江只隔一條山崗,那頭的公雞叫,這頭也聽得見。
現年54歲的吳通華是從碑坑頭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小時候,吳通華和20多個小伙伴兒一起念書;讀到小學畢業,只剩三四個人;初中畢業以后,只剩下吳通華一人。路是當時孩子上學的最大阻礙,“走路走到哭!”吳通華說。
“下黨的路縱橫交錯,坑坑洼洼。”吳通華上學時,村里村外都還沒通公路,從家到鄰鄉的平溪中學有25公里,走路得七八個小時。在平溪上初中時,吳通華兩周回趟家,每次去時要挑上半個月的口糧,一袋地瓜米,一袋大米,一共20多斤。“走到腳發麻,小孩子很難堅持下來。”
那時十四五歲的吳通華也哭過,星期六中午回家時,剩下的米很少了,吃不飽,還要挑回三十多斤的肥料,離家還有十多里路時,吳通華實在邁不動腿了。好在路邊野外有楊梅、桃子,他就摘點填肚子,再繼續趕路。
“有一點希望還是要爭取一下。”就這樣,吳通華一路走到大學。大學畢業后,他本可留在平溪當教師,但下黨當時沒有老師,他主動申請回來教書。“那時教師稀缺,一個老師第一個鐘頭教一年級,第二個鐘頭教二年級,接著教三年級。上午教語文,下午就教數學。”
下黨建鄉3年后的1991年,終于開通了出鄉公路。后來,土路變成柏油路,柏油路又變成了水泥路。至2016年,下黨鄉不僅硬化了45公里的通縣公路,還硬化了通往各行政村的通村公路,打通了通往閩北的出縣公路以及通往浙江的出省公路。
如今,下黨村發展紅色旅游、創設"下鄉的味道"品牌、推廣扶貧定制茶園,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村里的路也越來越好走了。"吃得好、住得好,現在過的就是小時候理想的生活。"吳通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以前吃一塊肉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一部手機、摩托車已經是不得了的事, “現在我們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