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利用手機對蔬菜進行遠程噴灑。
天山網訊(記者孫圓圓 王鵬喆攝影報道)1月16日,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庫木西力克村的一座溫室大棚里,約日古麗·阿布杜卡德爾正在智能大棚里通過手機控制噴淋滴灌設備,大棚里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在大棚入口處的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
“這里都是現代化設備,操作起來方便省事,我還學會了蔬菜管理技術。”約日古麗說,她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她通過管理智能大棚,每個月都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這讓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庫木西力克村村民冬季農閑時,大部分都在家“貓冬”。新疆農科院駐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庫木西力克村工作隊來了以后,積極引導貧困戶將房前屋后的空地通過土地改良,搭建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讓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庭院經濟示范村。
“2017年,村里僅有90座簡易大棚,如今已經發展成434座溫室大棚,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新疆農科院駐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庫木西力克村工作隊隊長徐麟說,按照“工作隊+科研+貧困戶+市場”的模式,除了繁育反季節蔬菜苗,還培育特色花卉,實行全村統一規劃種植,同時成立果蔬育苗合作社,定期開展育苗技術培訓。
麥合普再姆·賽麥爾是最早種植蔬菜的村民之一,因為經驗豐富,他已經成為村里智能溫室大棚的技術帶頭人。現在,他天天幫助村里十幾家溫室大棚種植戶,給他們講技術、傳經驗。
從種植到智能管理再到銷售,工作隊為庫木西力克村鋪就了一條產業化發展之路。目前,該村已形成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就業扶貧和消費扶貧多點發力的精準扶貧格局。
徐麟說:“每個溫室大棚純收入達8000元至12000元,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建智能溫室大棚,讓科技帶領村民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大棚里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在大棚入口處的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
村民約日古麗·阿布杜卡德爾利用手機對蔬菜進行遠程噴灑。
村民約日古麗·阿布杜卡德爾利用手機操控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