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雷宇 通訊員 尹素娟 李強)10月18日晚,第七屆世界軍運會開幕式驚艷了全世界。這其中,以“小水杉”統一命名的23萬志愿者也以最美微笑遞出武漢“名片”。
“小水杉”,取名于中國特有樹種水杉,水杉樹干筆直,枝葉齊整,象征軍人挺拔的身姿;水杉也是武漢市市樹,具有耐寒耐溫、適應力強的生長特點,體現志愿者吃苦耐勞、團結協作、雋秀而富有活力的精神。
23萬“小水杉”是如何煉成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將傳遞出怎樣的新風尚?軍運會志愿者管理中心主任朱進就此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獨家專訪。
講奉獻更要講專業
2.6萬賽會志愿者全部從軍訓開始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前期籌備和志愿者培訓的總體情況?
朱進:志愿者是綜合性體育賽事不可或缺的力量。因為有了志愿者,現代大型的體育賽會,才更加富有人文氣息,更加具有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我們主要從志愿服務大型賽會出發,然后突出軍運特色,有軍味。
2018年開始,我們分兩個批次,面向社會采取公開招聘、自愿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從9.02萬人里中遴選了不到2.6萬名賽會志愿者。他們主要服務于語言、場館運行、應急處置、競賽支持等十三個大的志愿領域,保障賽事的正常運行和各個參賽國代表團成員能夠高效、舒適、便捷地參加比賽和觀賽。
同時,和武漢市文明辦一塊聯手,招募了21.2萬城市志愿者,他們主要服務于城市的家園清潔、秩序維護、語言服務、向導服務等,這些在城市超常規運行時,所需要承擔的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
記者:相比一般賽事,軍運會上的志愿服務有什么特殊要求?志愿者是如何培訓的?
朱進:這是新時代以來我們第一個重大多邊主場軍事外交場合。軍運會和奧運會相比,因為涉軍,政治性更強。
在這種場合下,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以什么樣的姿態展現在全世界面前,這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對志愿者的挑選、志愿者的訓練、志愿者狀態要求也比以往賽事更嚴格,講奉獻更要講專業。
嚴把培訓關。2019年1月、8月分別完成第一批、第二批共計3.45萬名賽會志愿者線上線下12門課程的通用培訓,包括軍事基本常識、文明禮儀、心理調適、安全防范指引、團隊意識、工作紀律以及我和軍運等,累計學時數500000小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遴選。
比方說此前無論是奧運會、青奧會還是亞運會,沒有誰對志愿者提出要軍訓。我們是全員開展軍事訓練,讓新時代的孩子們知軍愛軍擁軍強軍,多一點陽剛之氣。
其次是人崗匹配,志愿者要去學習和掌握他所服務的項目的特殊性、專業性;崗位實訓,通過在崗位上反復演練,清楚掌握對整個場館的運行流線、崗位要求、崗位職責、崗位技能。
最后還有一個環節就是實戰演練。通過軍運會各項測試賽,讓志愿者來了解整個項目總體運行;參加在漢舉辦的馬拉松、武網等單項國際賽事服務,體會專業化的指揮、調度、服務要求。
新時代新青年新風尚
讓世界通過這些青年一代看到未來中國的模樣
記者:我們知道,這一次的賽會志愿者主體是95后、00后一代,從培訓管理和賽會服務角度來看,這一代志愿者有些什么新的特點?
朱進:總體來講,這一代青年人,他們對志愿服務的熱情非常高;他們的權利意識非常強。他愿意付出,但是他要付出得明明白白。但是換一個角度,一旦他們理解了,他們的奉獻精神更有爆發力。
志愿者中心的原則,第一是“尊重和激勵”。引導他們投身軍運會的志愿服務;第二是“管理和約束”。一旦選定了,就得按照游戲規則來做;第三是“溝通與理解”。特別是在校大學生有他的難處,這就需要進一步的溝通。
一代人有一代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我們選了十個“小水杉”,去對準2.6萬賽會志愿者,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用他們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傳播方式,把他們吸引過來。
給更多的展示和溝通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開發文創產品,還開通了第一條服務支持熱線,每天評每日志愿之星……
也有約束性的規范。我們在賽會階段有一個風紀檢查組,志愿者中產生,從安全考慮和指揮調度角度考慮。
記者:從賽會服務角度來講呢?
朱進:這是一代新人。他們對各種規則也好,各種器材也好,上手非?;他們吃苦耐勞,也很守紀律。以前我們總有些擔心說這是說新媒體語言的一代,但軍運會中他們展現了負責任的一代青年形象。
尤其是600名骨干在培訓中,明顯的思維更活躍,包容性和開放度更高。在進行培訓的時候,彼此不認識的一群人能夠迅速組建一個目標高度一致的團隊。
這里揭秘一個典型細節:開幕式上,6000位國際參賽人員需要從場中心引導到各國相應坐席,其中還包括殘障運動員,時間只有熄燈播放宣傳片的幾分鐘間隙,對志愿者的語言能力、協同能力、引導能力是個極大考驗,最終他們順利完成任務。
通過志愿服務,在賽會期間,可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信號——未來中國20年后的模樣,你可以從今天20歲的年輕人身上看到,自信、友好、開放、智慧、創新,就是我們今天新時代年輕人特有的氣場。
打造一個中國志愿服務的高地
軍運會志愿服務將輸出“中國標準”
記者:歷經兩年的籌備,培訓工作有哪些創新,產生了一些怎樣的武漢經驗?
朱進:按照國際慣例,大型賽事都是要向同一級別的賽會和本賽會往屆賽事學習。但軍運會前6屆的資料志愿者這一塊我們幾乎沒找到什么可借鑒的。國際軍體也是希望中國來探索一套規范的體系,今后就照這個模板來做。
我們是邊摸索邊干,目前已有北京冬奧會組委會的部分官員、河北團省委和張家口團市委派人到我們這里來考察。
本屆軍運會實現了國內大型賽會志愿者培訓兩大首創:
一是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一家具有國際大型賽會培訓經驗的機構完整承接培訓任務,為賽會志愿者提供線下及線上培訓。通用培訓涉及內容多、專業性強、規范性高,是嚴謹、科學、高效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機構提供智力支撐與服務保障。
二是聘請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培訓過程及效果予以監督,開國內培訓監督之先河。第一批賽會志愿者通用培訓結束后,我們根據第三方評估結論,對通用培訓組織實施的工作流程、授課內容和方式等進行了優化,兩批次培訓效果滿意度調查結論顯示,賽會志愿者通用培訓效果良好。
記者:武漢市在全國志愿信息系統注冊志愿者總人數超過155萬人,被譽為“志愿者之城”,軍運志愿經驗和精神在會后將如何延續?
朱進:首先得把賽會志愿者的培訓抓好,完成賽會志愿者高水準的志愿服務;其次就是把賽會服務和賽后遺產連貫起來思考!稗k好一場會,搞活一座城”,真正的意義就在于城市的精氣神。
第一,專業人才儲備。通過這樣一個大賽,鍛造的這一支高素質志愿服務人群,會帶著他的記憶、他的激情,在中國大地上成為星星之火;志愿者中心邊學邊干,摸索了一套經驗,這一百人就是這個城市大型賽事志愿服務建設的骨干力量。
第二,專業理念傳播。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才是更高質量。以前我們可能更多關注志愿者數量、服務時長,對志愿者的專業化素養、服務質量、機制建設等重視不夠,所以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動志愿者服務專業化。
第三,專業組織建設。我們正在和其他單位協商,以30多所高校志愿單位和幾十個民間志愿團隊為第一批成員,為武漢地區體育賽事組建一個平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