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部戰區陸軍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一營二連。二連又被稱為“郭興福連”,這是一個歷經炮火硝煙,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事訓練先鋒連,聞名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就誕生在這里。
1961年,由郭興福組織的一場教學訓練被寫進了當時的《軍訓通訊》增刊,我軍歷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郭興福教學法”由此出現。這個以“紅、活、硬、細、實”為核心要義、凝聚了集體智慧的軍事訓練品牌,后來直接掀起了全軍群眾性大練兵的熱潮。
“繭子厚、傷疤多、臉蛋黑”是一代代二連人的“特色名片”,半個多世紀過去,“人人爭當郭興福,個個練成小老虎”的連訓依舊響徹訓練場上空。面對不同時代提出的軍事訓練難題,二連人始終結合實際不斷創新,以軍事訓練牽引全面建設,使郭興福連成為基層建設的一面旗幟。
“別人看到的是榮譽,我們看到的是責任”
走進東部戰區某合成旅的營區,經常可以看到“人民軍隊忠于黨,隨時準備上戰場”的標語,這句話高度概括了郭興福連南征北戰的連史。
二連組建于1945年,歷經9次改編,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了攻蘭封、克湯陰、破襄陽等戰斗,涌現出“特等殺敵英雄”張天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伍先華、“一級爆破英雄”“特等功臣”黃家富等戰斗英雄。
“訓練就是打仗,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郭興福連指導員李元慶用“紅色打底”來形容二連人的精神面貌,“‘郭興福教學法’傳承了近60年,忠誠是不變的底色。”
建連70多年來,二連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3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13次。連隊于1953年10月被志愿軍第三軍團授予“保持英雄第二連”榮譽稱號,1983年2月被原南京軍區授予“軍事訓練先鋒連”榮譽稱號,2018年1月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矢志強軍,備戰打仗”的思戰基因在一代代二連人身上血脈相傳,那個被銘記55年的教學法反復訴說的,就是老一輩軍人探索正規化軍事訓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20世紀60年代,告別大規模作戰行動的中國軍隊,急需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如何繼承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用什么方法組織訓練”成為當時部隊訓練改革的時代命題。
時任二連副連長的郭興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擔任教練員,摸索基層分隊訓練方法。1961年8月,當看到郭興福組織的單兵進攻戰斗戰術作業演示時,調研訓練改革情況的工作組成員“連聲叫好”。兩年后,在鎮江高麗山觀看演練的葉劍英元帥將郭興福教學法寫進報告,稱該教學法“把兵練得思想紅、作風硬、技術精、戰術活,而且身強力壯,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
至此,經歷了各兵種在戰術、技術課目上實踐檢驗的郭興福教學法進入新階段。到1964年1月,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的運動開始展開,全軍掀起大練兵、大比武運動的熱潮,“紅、活、硬、細、實”5字要義延續至今,二連也因為“郭興福教學法”成為全軍知名連隊。
“別人看到的是榮譽,我們看到的是責任。”在二連當了近3年連長的余英漢說。二連歷任主官都是“郭興福式”教練員,90%以上的連隊士官是“四會”教練員,多人被集團軍以上機關表彰為優秀“四會”教練員。
“上一輩人的榮譽不能砸在我們這一代手里。”連隊二班班長、優秀“四會”教練員張浩林說。
實際上,在“武藝練不精,愧為二連兵”的氛圍里,每個二連人都在你追我趕。營區里,二連的訓練“最早開始,最晚結束”,“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用實戰標準來對表”。連隊破紀錄的方法往往基于訓練標準的提升,在軍事訓練大綱中,“隱顯目標射擊”課目的目標顯示時間為5-8秒,二連按5秒來訓,大綱中規定“手榴彈投遠”30米及格,二連的及格距離為40米。
連長余英漢剛到郭興福連當排長時,以為自己的體能不錯,“跑3公里只要11分30秒,后來才發現二連的戰士們跑3公里大多只要10分鐘,甚至9分鐘。”
“在二連,不允許平庸。”他說。
“郭興福教學法”也需要結合實際不斷創新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郭興福教學法”也需要與時俱進,“想辦法”是二連官兵創新的“秘訣”。
1947年,二連作為先鋒部隊攻打湯陰,排長張天才廣泛開展“想辦法”運動,采納了戰士們提出的建議,最終順利攻下城池。
70年后的2017年,連隊擔負起戰區陸軍“裝步連夜間全程實彈檢驗”的試訓任務,每個二連官兵都積極“想辦法”“出主意”,最終,連隊轉化拓展了31個課目85項訓練內容,構建了涵蓋單兵、班、排、連4個層級的夜訓內容體系,探索形成了新體制下合成分隊夜間作戰的方法。
“‘郭興福教學法’也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余英漢說,連隊多次安排官兵到“王杰連”“紅三連”“硬骨頭六連”等先進單位跟訓見學,邀請李小龍、楊初格西等訓練標兵分享交流經驗。
這個由普通官兵創造的教學法,在一批又一批二連官兵手中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
張浩林就親身檢驗并詮釋了一次“郭興福教學法”的組訓原則“兩個不經”,即“場地不經勘察、課目不經排練,隨時精彩演示”。
在戰區陸軍首次優秀“四會”教練員比武考核中,他在臨機抽定教學課目、臨機指定受訓對象、臨機確定訓練場地、不允許片段演練的情況下,隨機應變,所教課目的受訓對象優良率達99.3%。
實際上,這個老教學法本身就蘊含了創新理念。二連六班班長王騰輝就在訓練新兵的過程中領會到教學法5字要義中“活”的精髓:“大綱對士兵到達某個位置有明確的步數規定,但我們不會按部就班,而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教學和指導,更精準地提高訓練效果。”
在余英漢看來,郭興福副連長那一輩人缺訓練場地、缺組訓骨干、缺裝備器材,“他們完成的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突破”,現在相對充足的條件保障對應著更嚴峻的軍事訓練難題,“新的受訓對象和軍事訓練任務都在考驗我們,這就需要更透徹地挖掘教學法的深層次內涵,不斷尋求突破。”
“我們希望‘郭興福教學法’能像星星之火,點燃全軍官兵的練兵熱情,帶來全軍軍事訓練水平的整體提升。”余英漢說。
新時代的“小老虎”
“人人爭當郭興福,個個練成小老虎”是二連的連魂。連長余英漢說,連隊采取戰術研討、陣地構設、攻防推演等方式,10年間參加了25場紅藍實兵對抗演習。近年來,他們完成了實彈連進攻、新增綱目試訓等11個試點試訓課目示范,年年被表彰為軍事訓練一級連。
“每當連隊中有官兵去參加全軍范圍的大比武,我們都會鋪上紅地毯為他送行。戰友凱旋時,官兵們更是老遠就列隊熱情相迎。”二連戰士李元慶說,在郭興福連,血性與溫情同在。
余英漢用“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來形容不少二連人的狀態,“訓練場上嚴肅認真,但內心仍會有柔軟的地方”。
“來了二連我才明白戰友情有多深,有的甚至是救命的恩情。像我們老連長徐龍祥,不茍言笑的他看上去有些‘嚇人’,但送老兵時卻流下了熱淚。”王騰輝口中的徐龍祥,被戰士們稱為“老虎連長”。
就是這位“老虎連長”,能熟練駕駛10多種車輛,操作全旅所有主戰裝備,在任連長期間,將連隊打造成了一把永不卷刃的“鋼刀”:連續4年被集團軍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連隊”“軍事訓練一級連”,年年獲得建制連比武第一名。
“人人爭當小老虎”是二連的傳統,但在二連,有些東西也在變化,比如官兵們在戰術使用上更加不拘一格。軍事訓練中,徐龍祥不滿足于一般戰法,而是從軍事書籍和影視片中借鑒戰術,不斷挖掘險招、怪招。
在余英漢看來,現在二連的“小老虎”已經不只是在軍事訓練上素質過硬,“他們思維更加靈活,有創造力,興趣愛好更加廣泛,在信息化素養方面尤其具有優勢”。
余英漢介紹,在二連,信息化教練員在部隊作戰能力轉型升級中應運而生,融精品課件、模擬對抗、沙盤推演等為一體的“教學研討室”也已經在發揮作用,“二連走在軍事訓練的新征程上,被不斷打磨創新的‘郭興福教學法’正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