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召開DNA鑒定比對意見專家評審會。孫紅/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邵龍飛 莊穎娜)今年烈士紀念日前夕,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認親儀式,而承擔志愿軍烈士遺骸DNA鑒定比對任務,最終成功確認6名志愿軍烈士身份的是一支來自軍隊的科研力量——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王升啟團隊。
該團隊突破從陳舊遺骸中提取嚴重降解微量DNA、復雜親緣關系身份鑒定等國際難題,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494具志愿軍烈士遺骸DNA分析,首次建立了具有三種遺傳標記類型的志愿軍烈士遺骸和親屬DNA數據庫,為認親比對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和數據支撐。
據了解,2014年第一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后不久,民政部就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及數據庫建設工作。2015年1月,確定由軍事醫學研究院承擔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建設任務。2018年新組建的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這項工作,今年7月,該部又委托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首次通過DNA比對進行志愿軍烈士身份鑒定。
據王升啟研究員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DNA序列,因此,DNA鑒定被認為是身份確認的“金標準”。在可用的所有樣本中,骨骼樣本DNA提取難度最大,戰爭環境下陳舊遺骸的DNA提取則是難中之難。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大多經歷過長時間的土埋日曬和微生物侵襲,成功提取出有效DNA是遺骸鑒定工作的最大挑戰之一。
采用常規的提取技術,耗時長、成本高且成功率很低,無法滿足后續DNA分析和鑒定要求。該團隊經過10個月連續奮戰,最終建立了一種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新方法。應用該方法,大大提高了DNA檢測成功率。
9月29日,王升啟科研團隊應邀參加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的志愿軍烈士認親儀式。莊穎娜/攝
身份鑒定是團隊面臨的另一大挑戰。絕大多數志愿軍烈士犧牲時都很年輕,沒有后代,犧牲時間距今已將近70年,父母和兄弟姐妹健在的極少,身份鑒定基本上是利用遠親DNA進行比對,這是又一國際性難題。團隊針對遠親這種復雜親緣關系鑒定進行深入研究,使用了新一代測序技術,建立了多類型、多位點的遺傳標記比對方法,為烈士身份鑒定奠定了充分的數據基礎。該項目負責人王升啟研究員特別強調,以上工作得到國內多家機構和相關領域專家的大力支持。
王升啟團隊長期致力于基因檢測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依靠自主創新的基因分析技術,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實驗室確認,研制出我國首個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并應用于非洲疫情防控。軍事醫學研究院組建于1951年,成立之初就是以解決抗美援朝戰場衛勤保障難題為主要任務。王升啟研究員表示,作為軍隊科研人員,能夠承擔志愿軍烈士遺骸身份鑒定任務,備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團隊將在國家和軍隊有關部門領導下,盡最大努力為更多志愿軍烈士找到親人,“讓無名烈士有名”。